-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六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奖励实业政策。甲午战后,清朝统治集团意识到“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转而奖商恤商,宣传振兴工商乃国家富强之根基,在中国近代掀起一股重商社会思潮。此“创举”反映了重农抑商传统的政变。
2.(2011·四川·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 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中国经济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题干材料数据上看,中国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西欧各国、美、日本的总和,由此可知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与中国实际不符。
3.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属于容易题。解答本题注意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地方绅士反对的理由进行思考。材料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对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
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工业化的实现 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独立富强 D.实现民主政治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属中等题,解题关键是把握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走改良和民主共和之路,但都失败了,所以转向实业救国之路,其目的就是求得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故正确答案为C项。
5.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答案] A
[解析] “国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商品的冲击,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赢得了市场条件,从而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6.“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 )
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D.重视发展轻工业
[答案] C
[解析] 注意材料的主语是农工商部,故材料不能体现出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
7.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调整
[答案] D
[解析] A项中“彻底”的叙述是不正确的。B项和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相一致。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答案] D
[解析]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工人人数的增加,其原因是“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9.1935至1936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