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五 按摩二 运动按摩 一、常用按摩手法小结 摩擦类:推法、擦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摩法适用于胸腹部。 按压类:按法适用于腰背部、四肢、关节部位;点法主要用于穴位。 揉搓类:揉法适用全身各部;揉捏适用身体肌肉较肥厚部位;滚法适用于颈项部、肩背部、肩臂及四肢,搓法用于四肢均匀部位及腰背。 提拿类:适用于颈项、肩部、四肢。 叩击类:肩、腰背、四肢关节部位。 动摇类:抖法用于四肢、肌肉肥厚部位;运拉法适用于关节部位。 重点提示: 手法操作要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渗透”作用。 按摩方向: 按摩力度: 按摩节奏: 操作五要素:手法、强度、面积、时间、频率。 二、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指在人体穴位上是施以按摩手法,以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治疗伤病的一种方法。 指量法:以本人的手指宽度为标准来确定自身的穴位(拇指为1寸,食中二指为1.5寸,中间三指为2寸,四横指为3寸)。 常用的基本穴位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中。主 治:头痛、眩晕、感冒等。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主 治:头痛、头晕、高血压等。 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 主治:鼻炎、头痛、眩晕等。 攒竹:眉头凹陷中。主 治:近视、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 丝竹空:眉梢凹陷处。主 治:目眩、头痛、近视、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 迎香:鼻翼外缘、鼻唇沟中。 主 治:鼻塞、口歪等。 人中: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 治:昏厥、中暑、闪腰、惊风等。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 治:牙痛、颊肿、口噤不语等。 肩颈部位穴位 肩髃:肩峰端下缘,举臂时呈凹陷处。主 治:肩周炎、肩关节活动障碍、肩背酸痛、上肢瘫痪等。 肩贞:腋后皱襞上1寸。主治:肩臂酸痛、上肢瘫痪等。 天宗: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 主治:肩背酸痛、肩关节活动不便 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成的中点。主治:颈项强痛、上肢不遂等。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落枕等 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与耳垂相平。 主 治:颈项强痛、感冒、头痛、眩晕、中风等。 手臂部位穴位 落枕:手背第2、3掌骨掌指关节后约0.5寸。 主治:落枕。 合谷: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主 治:腹痛、牙痛、牙关紧闭等。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闷、心悸、失眠等。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手颤、手指痛、肘痛、臂痛等。 扭伤:屈肘,掌心向内,曲池穴与腕背横纹中点连线上1/4与下3/4交 界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主治:肘痛、手臂麻木、酸痛及屈伸不利等。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端凹陷中。主治:肘痛、上肢不遂、瘫痪、高血压、眩晕等。 腰腹部位穴位 天枢:脐旁2寸。主治:腹胀、腹泻、便秘等。 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呕吐、便秘 肾腧:第2腰椎突下旁开1.5寸。主 治:腰痛、肾虚 大肠腧:第4腰椎突下旁开1.5寸。主 治:腰肌劳损、腰腿痛、便秘等。 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处。主 治:腰扭伤、腰背酸痛、坐骨神经痛等。 下肢部位穴位 膝眼:髌骨尖内侧凹陷中。主 治:膝痛、膝冷膝麻等。 委中:腘窝横纹中央。主 治:腰痛、膝关节屈伸不利等。 承山:腓肠肌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 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 治:膝肿痛、下肢痿痹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主治: 膝关节酸痛、下肢水肿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 治:膝痛、胃痛、呕吐、噎膈、便秘、下肢水肿、虚劳体弱 悬钟: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主 治:踝关节肿痛、下肢痿痹等。 昆仑: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 治:踝关节扭伤、足跟肿痛等。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主治:踝关节扭伤 涌泉:足底部,卷足时呈前部凹陷处。 主治:昏厥、高血压、失眠、癫狂等。 三、 运动后按摩 作用: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时间:课后,洗澡后,晚上睡前,当运动员十分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后按摩。 部位: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而定,一般是负担量大的部位,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可用全身按摩。 Ⅰ 消除腰背部肌肉酸痛 一 拿揉斜方肌 运动员取俯卧位,术者站其体侧,双手拇指放在运动员锁骨上窝部位,拿揉10~20遍。 术者用两手掌根部及大、小鱼际,以脊柱为中线,向外下方分推背阔肌。反复20遍。 三 按揉脊柱肌 术者用一手的手掌及掌根按住运动员的脊 柱正中部,由上而下环形的按揉。反复20遍 四 点拔脊柱肌 术者用双手的拇指腹及指端部点按住脊柱一侧的肌肉,由上而下做横向的拨动,一侧点拨之后,再点拨另一侧。每侧点拨10--15遍 五 推摩脊柱肌 术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