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介的方法论意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ocVIP

“微”媒介的方法论意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媒介的方法论意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oc

“微”媒介的方法论意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微”时代下思想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反馈、构建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方法论意义,为解读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独特的分析框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虚位”、“内容预设”、“环境缺失”。在“微”时代下,探讨主体、客体(内容)、环境的“微”特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形成主体、客体及环境的良性及有效互动日益凸显它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54-04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26[本刊网址]http//   一、微媒体的兴起及其方法论意义   提起“微”字,一方面它有短、小、低、少之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另一方面亦可积“微”成著,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可谓无所不能。2012年以“微”开头的词语层出不从,比如:微博、微信、微电影、微经济、微公益等等,“微”字最终不负众望,当选当年“年度汉字”。随着“微”家族的不断壮大,“微”字也被更多的人用来定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微”持续地改变着世界的点滴,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的全部。崭新的传播时代下,信息的获取和分享更实时、更互动、更高效。明确“微”时代信息的传播特征,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有着深远的方法论意义。   (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及启示   腾讯的微信项目始于2010年11月,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以微创新为主要手段。起初的核心思路是“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结果没有受到市场的太多关注,但也积攒下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反馈。随后,微信团队瞄准市场,推陈出新,着力提高信息收发速度、相继推出了语音可视聊天、“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朋友圈”等服务,并逐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由某些共同性联系在一起的关系链,实现了微信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另外,随着,新增的微信支付、游戏中心、“扫一扫”等商业功能,使微信的生活化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化、广泛化,同时也为腾讯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   简单回顾“微”家族中微信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微”家族之所以不断壮大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   1.目标明确。微信团队最初推出的是一个功能专一、需求单一的简单产品;随后对产品的每一次创新,也都是从小处着眼,专注一个方向,即使功能在不断的由少及多,也都是在围绕一两个主题功能深入挖掘,而不是“大而全”式的全面铺开。   2.关注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研发都要以市场为基础,关注用户需求,迎合用户需要是制胜法宝。微信团队围绕用户体验持续更新技术,产品体验的改善又帮助微信团队积累了新的用户,提供了新的创新内容和方向,形成了良性循环。   3.学习创新。对于微信团队而言,微信的蓬勃发展既是对快速迭代模式、敏捷开发能力等先进经验和行业规律的学习,也是主动求变,积极学习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能力,寻求新的突破的过程。   (二)“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方法论意义   1.主体的能动性   “能动性”涉及哲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是指主体所持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微”时代,人们存在感显著、真切,社会上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微”声音,它可以是语言,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是符号,个体在信息发布、建构、获取方面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彰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微是你我,是每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分子,是每一个被打捞上岸不再沉默的中国声音,是每一个能被看得见,听得见的人”。“微”时代,随着公民网络话语权的逐渐增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契合度越来越高,公民意识日益成熟,个人价值得以展现。   2.沟通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参与主体之间的多项交流、沟通和互动。“交互性”源于世界的联系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往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流的传统媒体,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复杂性,更多体现出来的是强制性单向沟通特征,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缺乏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   互动交流是“微”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互动是结构性的参与,沟通的过程是双向的。“微”媒介的信息的传播提倡平等、去中心化和反权威精神;融入了主体性、实时性、互动性;它是一种裂变式传播,速度快、密度大、方式便捷、影响广泛。“微”时代无人能置身其外,信息交流的便捷使人们的交往界限日渐淡化,平等交往日渐普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日渐紧密。   3.信息的建构性   “建构”是指主体通过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