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学生气质类型与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doc
基于学生气质类型与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课例《认识气质类型》和《学习的动力》来探究课堂中学生提问的积极效应,以此总结出教师应设计新颖、预留悬念、少作铺陈、诱导发问来营造“学的课堂”。 [关键词]学生提问;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35-04 老师要怎样教,学生才肯学?课堂要如何设计,学生才能学得顺?问题要如何问,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求知欲? 本文以两次课为例来分享巧用学生提问来推动课堂学习的经验,从中可以窥探到教学改革的一点措施,对如何实现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转变有一点借鉴意义。 笔者是一位心理辅导老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活动课应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但如何在创设轻松活泼的氛围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有知识上的获取、认知上的收获,这是活动课教学需要权衡的问题。 在《认识气质类型》一课中,对于“气质类型”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其具体形象化,让学生能够听得懂,我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我准备了丹麦画家皮特斯特鲁普的《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漫画,通过设计模仿表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次教学的时候,我担心学生看不懂漫画,就先把漫画的大致背景描述了一下,告诉同学们:画中两个人坐在长凳上,A坐扁了B的帽子,B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这些不同反应的类型就相当于不同的气质类型。请同学们来讲讲故事,可以给人物起名字,讲的时候要求绘声绘色,能够说出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如能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好了。 同学们纷纷开始讲了,但讲出来的语句比较平淡。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生气,一下子上去把胖子暴扁了一顿。”再有:“胖子坐在了瘦子的帽子上,瘦子很悲伤,在哭泣。”于是,我将要求板书在黑板上――动作、语言、想法、表情、神态,希望能够给同学们以提醒和对照。 可任凭我把要求讲得再详细,学生们的反应还是比较平淡。直到有一次教学,我受到学生的启发:在我刚刚展示漫画的时候,就有学生提问: “老师,那个凳子上的是什么东西?” “老师,第二排中那个人的头上是什么?” “老师,第三排中的最后一组的人,怎么裤子都没有了?” “老师,第四排的人,为什么会哈哈大笑?” …… 面对突如其来的众多提问,我在思考:学生本来就有问题的啊,为什么我要划好范围让学生照着做呢?这种提问不是正好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的思考吗?我突然意识到,原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思考权和探索权。学生本来就有学习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和挖掘的需求,只是习惯了老师的铺设,所以才被动地去思考。 第二轮上课,我决定把思考权和探索权还给学生,少作一些铺设,多让学生显露一些自然的求知欲望。在我展示漫画之后,看到学生不解的表情,皱眉头、探着头,不断研究画面的时候,我知道提问的时机成熟了,“同学们,看到这幅漫画,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任何问题都可以问。”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顿时激起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提出问题来。 “老师,怎么只有第三行有一个胖子和瘦子,其他都是两个胖子呢?” “老师,最后一个人是哭还是笑啊?他手上拿的是什么?” …… 不问不知道,原来学生有这么多问题都看不明白,都想知道,老师却以为他们都看得明白,可以直接讲故事了。所以,在此之前增加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好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更为重要。他们发自内心的提问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学习进程,如果能够捕捉到他们的提问,就能准确地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在什么层次上,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步骤的推进。 在《学习的动力》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学习动机的种类与强弱。在学生做完测试以后,我们对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进行了统计,得出内部动机倾向和外部动机倾向的集合以及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集合。如图: 还没有等我发问,学生就开始困惑了: “老师,还有些人不在里面,到底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刚才有人举了两次手,他是属于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 “老师,什么是内部动机?什么是外部动机?” “除了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的人以外,还有些人是属于什么呢?” “我动机过强和动机过弱都举手了,我到底属于哪种?” …… 我当下就意识到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 “问得好,这些问题都是老师接下来要讲的,还有问题吗?” “老师,内部动机好,还是外部动机好呢?” “动机过强好不好,动机过弱好不好啊,老师?” 看着这个简单的集合图,居然有这么多精彩的问题,谁说学生懒,谁说学生笨?他们真的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好学者。当学生的开放性提问结束以后,我开始归类问题并解释他们的疑惑。 当解释到学习动机过强、过弱的时候,我又给大家画了一幅图来帮助理解。 我刚刚画好,就有同学跳起来说: “老师,我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