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为法学会之楠道教“道法自然”与生态思想.doc

中国行为法学会之楠道教“道法自然”与生态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行为法学会之楠道教“道法自然”与生态思想

道教“道法自然”与生态思想 (张之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一 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Dao- ism and Ecology)”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Daoism and Ecology ways within a cosmic landscape(《道教与生态学》),显示了西方学者对道教的推崇。西方学者认为道家、道教思想可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资源。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Uncommon Wisdom Conversations with Remarkable People,Simon Schuster edition,January 1988)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和贝内特说:“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Taoism and Deep Ecology,The Ecologist,18:148,1988)在国内,通过设立重点课题的形式,支持这方面的研究。四川大学道教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于2001年设立重大研究项目“道教生态思想研究”,集合数名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除了单篇学术论文之外,亦有分量很重的学术专著。乐爱国教授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道教生态学研究”,最终于2005年出版专著《道教生态学》,认为道教生态学是道教意义上的生态学,道教凭借其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与现代意义的生态学相似和相通的思想观念。 在这些成果中,最重要的是卿希泰的论文《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指出目前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危机,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天人合一”,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二)“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三)“相生相养”和“济世度人”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社会生活准则;(四)“归真返朴”、“知足常乐”,是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人生宗旨。该文资料翔实,又有理论叙述。道家和道教认为最根本的是“道”,由 “道”生出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伦理为轴心的局限,将思考的范围扩到整个宇宙,树立了朴素的整体观念。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基本性当是自然而朴素的。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这样一种 “天人合一 的基本思想出发的。道教主张“道法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认为“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同时主张 “归真返朴”的人生宗旨,都具有很多有价值的合理因素。 近代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主要参考的是西方的分析思维范式。李后强《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第1期)一文指出西方分析思维方式的弊病,在于认为 “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的主宰者,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大自然看成可供人类任意掠夺的对象,结果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西方学者也逐步从分析范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东方的系统范式,提出了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际上,道教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大量论述,就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如人要与自然和谐、人与时空的协调、注重自然的循环性等。文章最后指出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认识上要有三个转变,一是由人类中心论向物种共同进化论转变;二是由现实主义向世代伦理主义转变;三是由效益至上向公平和合理至上转变。 无论是对道教文献典籍的挖掘及道教思想的重新阐释,还是对西方西方思维方式的反思,研究者在向道教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途径时,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道教“道法自然”的论述。除上面所提到的两篇文章外,其他如陈勇、陈霞《道教可持续发展思想纲要》(《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3期)分六个部分来论述道教可持续发展思想,(一)“道法自然”与保护资源和环境,(二)“贵人重生”与重视生命,(三)“小国寡民”与控制人口,(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与社会公平,(五)“少私寡欲”与可持续消费,(六)“洞天福地”与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其中“道法自然”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孔令宏《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生态哲学刍议》(《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一文解释《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说,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具有比物高的地位,人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ai1956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