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波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ppt
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 主讲老师: 刘 波 2 子女与父母的血型关系表 3、血型与运动能力 1)我国血型的主要分布 2)血型与体质的关系A型B型C型D型 3)血型与心理能力的关系 4)血型与疾病的关系 4、血型检测方法 1)有ABO标准血清的平板法 2)无ABO标准血清的平板法 第三章 年龄选材 一、人体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 1、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1)生长发育过程的连续性阶段性 2)生长发育的波浪性差异性 3)人体生长发育的统一性和非等比性 2、青春期的基本特点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3、身体型态年龄特征:身高、指距和体重 4、身体机能的特征 从脉搏、血压、肺活量、心输出量、物质代谢、心血管机能等方面来检测 身体机能,还包括摄氧量、肺通气量、神经系 统等 5、运动素质的年龄特征 A、速度素质 B、 耐力素质 C、灵敏素质 D、柔韧素质 E、 力量素质 二、选材年龄 1、成材的年龄范围 各个项目的特点不同,选材和本期专项化的开始年龄不同,而成材的年龄也 不同,根据项目不同而加以确定 2、育材的必要年龄 根据各项群不同,育材的必要年限有区别,有长有短,但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年限才能达到最佳水平 3、选材的适宜年龄 1)初级选材的适宜年龄 2)根据不同项目运动选材的年龄不同 三、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程度及其鉴别方法概述 1、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分型及其确定 1)将日历年龄与骨龄比较 2)根据青春期发育状况区分 2、骨龄及其判定方法 1)骨龄测评的原理 2)拍片部位与方法 A、拍片部位 B、X光的要求 3)骨龄的判断方法 A、计分评定法 B、其它法 C、标准图谱法 四、G-P标准图谱不同骨龄的特点 根据G-P标准图分析对照不同年龄人群的骨龄特点 五、CHN计分法 1、介绍CHN计分法 2、人体的基本名词概念和术语 3、手腕骨发育等级系列 4、手腕骨发育成熟度评价方法 5、鉴别发育类型 第四章 体型选材 简单介绍相关概念及其含义,介绍体型选材的相关知识 一、影响体型选材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体育运动和劳动习惯 4激素调节 5激量元素 6人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体型影响 二、各主要项目 群 的体型特点 项群理论: 按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分类 大类 亚类 快速力量性 速度性 耐力性 主要项目 体能主导类 跳跃、投掷、举重 短距离跑游、滑冰、自行车 中长距离走跑滑冰游泳越野 技能主导类 表现 准确性 射击、射箭、弓弩 难美性 体操技巧跳水花滑花游武术 对抗 隔网 乒乓球排球网球和羽毛球等 同场 足、篮、手、冰、水曲棍球 格斗 摔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等 三、体型测量方法 主要介绍躯体体表的外部特征进行测量 1、常用器具 体重计、身高计等器具 2、体型常用指标的测量细则 对体型的测量大约有32种指标可以代表体型的数据 四、体型预测方法 1、身高预测方法 1)依父母身高来预测 2)依儿少当年身高来预测 3)依儿少肢体发育程度来预测身高 4)根据发育程度的判断 2、体宽测法 1)肩宽预测 2)骨盆宽预测 五、体型分类有及其评价 1、前苏联体型分类有评价: 1)内胚层型、外胚层型、中胚层型 2)9种(腿长和肩宽来分) 2、依身体的体表特征评价:瘦长型、肥胖型和中间型 3、依体型指数评价:瘦长型、矮胖型和中间型 4、依身高对应体重评价:瘦型、胖型和正常型 六、身体充实度评价法 1、克托菜指数 体重/身高×100 2、维尔克指数 C体重+胸围/身高×100 彼尔迪西营养指数 第五章 运动素质选材 一、运动素质选材的依据 1、运动素质及其选材的测评原理 运动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能力。 1)力量素质: A 是指人体神经肌肉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B 、分类 最大力量:排除体重因素、身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工作克服最大阻力能力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最大力量与体重的比值。 速度力量:是指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 力量耐力:肌肉相对较长时间工作克服阻力的能力。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数量(一个快肌和慢肌运动单位) C、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F、年龄与性别(自然增长,20-30达最大) G、体重(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4)力量训练的原则: A、大负荷原则; B、渐增负荷原则; C、专门性原则; E、负荷顺序原则(大肌肉-小肌肉-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原则 F、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G、合理训练间歇原则; 5)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A、肌纤维收缩力;B、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