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热背后的假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能可穿戴热背后的假象

智能可穿戴热背后的假象 国仁03月07日 07:00 分享到: 1智能硬件 智能穿戴 Wearable 分类 : 互联网摘要 : CES和MWC两场年度最重要的消费电子大会都已落幕,在媒体和分析机构的渲染下,仿佛可穿戴市场已是遍地金矿,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又怎样呢?穿戴热背后充满繁荣的假象。 文/国仁 以此为题,并非要一味唱衰智能硬件热。但智能硬件在媒体的热度与市场的热度,确实已经是冰火两重天。 CES和MWC两场年度最重要的消费电子大会都已落幕,在媒体和分析机构的渲染下,仿佛可穿戴市场已是遍地金矿,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又怎样呢?穿戴热背后充满繁荣的假象。 先是数据假象,这是经常被引用的几组数据: 1)BIIntelligence预测,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而2018年将达到3亿台,按平均每台42美元的出货价格计算,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 2 ABIResearch的预测,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开始爆发和普及,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4.85亿台,对应销售规模为190亿美元。 3 瑞士信贷预测未来2-3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现有30-50亿美元增长至300-500亿美元。 拉回到现实,同样来看几组数据。 Pebble 2013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为27.5万台,之后再没有公开的销量数据,这款2012年就已经推出的产品,2014年1月的CES上才进行了一次升级,变化只是增加了金属表带的选择。 有全球市场号召力的三星Gear在2013年11月中旬在被逼急了说出已经销售Gear智能手表80万台,将三星这一军的韩国本地媒体Business Korea该媒体称三星Gear推出之后到11月份只卖出了5万台,每天只卖出800~900台。 这是两款明星智能手表产品的表现,与预测机构动辄上亿规模的量相差太远太远。再看Jawbone UP和Fitbit Flex这两个手环类的代表。 由于Jawbone、Fitbit两家公司均还未上市,很难找到公开数据,这一点十分奇怪,几乎找不到任何一条靠谱的穿戴市场2013销量规模。不过NPD公司1月份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Fitbit、Jawbone UP和Nike FuelBand瓜分了可穿戴市场97%的份额。其中Fitbit占了68%、Jawbone占19%、Nike FuelBand占10%,其它厂商瓜分剩下的3%。 同时NPD透露了另一个数据,2013年的全球穿戴设备市场价值3.3亿美元,我们姑且按照100美元的平均价格来算,总销量只有330万台。所以,数据就是个最大的假象。 国内跳票成惯例 这是国外,智能穿戴设备接受度更高,市场表现尚且如此。再看国内市场,你看到的是,彼此起伏的智能硬件团队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媒体,眼看他跳票了……。 inWatch发货推迟20天、果壳GWatch延迟发售时间1个月、土曼T-Fire更是被跳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跳票反而不正常了,跳票说明什么,说明夸了海口,准备不充分,说明低估了软硬结合类硬件产品推出的难度。 大部分智能硬件团队成员由一群互联网人和有经验的硬件工程师组成,按照互联网思维打造产品,但没有想到的智能硬件产品的铸造,与互联网产品的节奏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招一批工程师,10天开发出一款应用产品,但你要在短时间内解决供应链、模具、硬件调试,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假象? 1、同质化产品井喷 同质化已经是智能穿戴市场最明显的现状,从CES消费电子展到刚刚过去的MWC移动世界大会,都是如此,CES是一次同质化产品迸发的巅峰,你可以看到SONY Core、LG Life Band、Basis B1、Pebble Steel,还有跨界的Garmin Vivofit、雷蛇Nabu等,《硬件再发明》曾在CES期间发过一篇文章,这个列表可以轻松列出24款来。 除了一些细微的个性化差别,他们都离不开的关键词是健康追踪、云端数据同步等等。 2、为了刷存在感而推 这一点,CES上的跨界厂商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RAZER和EPSON,纯粹是凑热闹。另外国内的手机厂商也是热衷此举的典型代表,比如华为的Talk Band、中兴分别在CES和MWC上都展示过了的Grand Watch、酷派的cWatch等等。 这些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除了展示表示有这个产品,根本没有具体的上市和推进计划。一位刚刚从MWC回来的媒体同行讲,这次MWC明显感觉智能穿戴产品有些降温,华为的TalkBand也未归入荣耀品牌,貌似只是为了发布而已。 (中兴这款智能手表你可曾见?) 3、智能硬件热≠智能穿戴热 智能穿戴产品虚热的背后,是缺少真正的痛点应用,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监测自己今天走了多少步,有几小时的深度睡眠。 另外一点,智能硬件现在确实很热,但不是热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