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洱海区域大石墓族属
洱海区域大石墓的文化特征及族属问题探讨
大石墓是以石质为材料形成的墓葬,它是采用比一般石棺墓更大的石板或石块,砌成不同形状的单人或多人合葬墓。因此,大石墓因墓室多采用大型板块石构筑而得名。大石墓特殊的墓葬形制、文化特征及族属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学术界探讨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一、洱海区域大石墓考古发现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未,云南省、大理州各级文物部门及文物工作者在洱海区域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时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大石墓,但限于当时人们对大石墓文化的了解不够、认识不清,故在发掘报告或田野调查资料中,将所发现的大石墓称之为“石椁墓”、“石墓”、“石棺墓”及“石板墓”。随着学界对大石墓葬的研究深入,大石墓文化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认识。笔者也是从事于大石墓文化研究者之一,近年来,收集整理出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洱海区域祥云检村三座石椁墓,弥渡苴力北边毗雌江东岸青石湾、西岸新民村、石洞山三个地点发现的石墓,宾川古底乡石棺墓群,宾川金牛镇自锁营石板墓,具有明显的大石墓构造特征,属典型的大石墓文化。下面就该区域大石墓情况综述如下:
1.弥渡苴力大石墓
1979年夏,当地社员在弥渡苴力毗雌江两岸山麓发现被雨水冲刷后露出的大石墓口,并将部分墓石取走。由于大石墓均在农田内,为避免再遭破坏,1981年1月,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派出文物干部前往清理发掘,共清理了10座大石墓,分布在苴力北边毗雌江两岸的三个地点。其中,东岸青石湾1座、石洞山8座,西岸新民村1座。 1、墓葬结构:墓圹均呈长方形,构筑方法是:先在地面挖出长方形坑,坑底四周挖出深18—25厘米的槽,紧靠四壁砌入略呈片状的大石块,石块下部插入槽内,相互间的空隙以大小适当的石块填塞,形成墓圹,底部用小石块(有个别的墓使用破碎陶片)铺地。石圹内长1.9~2.53米、宽0.6~1.4米、深0.77~2米。墓顶部已遭破坏,四壁石块已露出地面,原来是否有盖顶石或封土堆,不十分清楚。
2、葬式:墓圹内人骨架仅有头骨和肢骨,头骨主要放置在靠山一端,个体数量基本成5的倍数,即5、10、15。堆放紧凑,相互间无淤土相隔;肢骨堆在临江一端,放置杂乱。看来,各墓的骨架应为一次放入,然后用土填实。推测其埋葬方法是:人死后,先将尸首掩埋或保存在一定的地点,待死尸肌体腐坏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再收捡出遗骨另葬入建造好的石墓圹内。这种葬式就是典型的捡骨二次葬,简称为“二次葬”。
在清理的10座墓中,有8座出土了随葬器物。出土的随葬器物质地有铜器、陶器、绿松石珠。铜器37件,其中兵器和生产工具器形很小,均为明器。品类有:剑、矛、斧、削、锄、杖头、镦、卷布杆、卷经杆、铃、簪、镯、鸟啄形饰。陶器36件,手制,火候低而不匀,呈橙或灰色,陶土夹有少量粗沙粒。器形有碗、罐、盖等。绿松石珠有93粒,呈圆柱管状,作为饰品。
2.祥云检村大石墓
1976年12月,祥云县禾甸公社检村大队在修田取土时,掘出铜矛、铜钺、鸡形铜杖头等大小文物50余件。大理州文管所和祥云文化馆先后三次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于1977年上半年清理发掘了3座大石墓。
1、墓葬结构:可分为单室墓和多室双层墓两种类型。
单室墓2座(M2、M3),修筑时先挖出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其中,M2坑长182厘米、宽69厘米;M3坑长210厘米、宽65厘米),然后,在坑底栽两挡头石板,将接缝平直的石板顺序插入排成两椁帮,最后用石板铺底封顶。封顶的盖板石一般长70~100厘米、宽60~80厘米、厚6~8厘米的石板3~4块。
多室双层墓1座(M1),建造方法与单室墓相似,只不过坑的规模稍大。通长565厘米、宽90厘米、深180厘米。墓室分上下两层。上层墓室长565厘米、宽90厘米、深115厘米。下层墓室用石板分隔为四个小墓室和两个脚箱,深60厘米。墓的第一层盖板石中有一块完整的长210厘米、宽180厘米、厚40~60厘米,呈椭圆形,重约2吨左右的青石。其余的盖板石长110厘米、宽40~60厘米、厚8~10厘米,但都已断塌。
2、葬式:单室墓(M2、M3)和多室双层墓(M1)内骨架腐蚀严重,仅存头骨碎片、残牙、肱骨、股骨、胫骨残块。M2、M3葬式无法辨认;M1从残存的遗骸和牙齿在各层墓室中分布情况看,入葬的人数在10人以上。第一层墓室M1下—1中,骨架紊乱,相互叠压,似属无序葬;M1下—2中葬有2人,从骨架残存部分看,一个头朝北,一个头朝南,犹如一张床上两头各睡1人,相向侧身曲肢。M1下—3和M1下—4中各葬1人,皆为曲肢葬。
随葬器物除清理发掘出土的器物外,还采集到了49件铜器物,这些铜器物都是禾甸公社检村大队的社员在修田取土时挖出来的零散器物。清理发掘和采集所得到的器物有铜器、陶器、铁器、绿松石、玉、玛瑙。
铜器品类有:钺、矛、鐏、锄(心叶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