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灸疗法治疗面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灸疗法治疗面瘫

1.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 本次所选30例患者均住院及门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年,平均病程1.5年;发作前有受凉感冒史者19例;左侧面瘫10例,右侧面瘫20例,均为初次患病。 1.2 诊断标准: 以《临床疾病诊断标准》为标准(7):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蹩额和撅嘴等动作;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2.治疗方法 2.1 方法: 2.1.1 临床分期分型(8): 2.1.1.1 急性期 Ⅰ期 : 发病在5天~10天以内。 风寒入侵型:症见患者突然口眼歪斜,耳后颈项部酸困疼痛,舌苔薄白,舌质暗,脉浮紧,属风邪侵犯太阳、少阳两经。 风热内侵型:口眼歪斜、伴见咽痛、口干、面痛面肿、耳后或偏头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属风邪侵犯少阳、阳明两经。 2.1.1.2 恢复期 Ⅱ期 气血亏虚,风邪留恋型:发病后10天~3个月之间。症见面瘫、面肿、耳后或偏头痛消失,口眼歪斜依旧, 但歪斜程度已停止发展,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弦无力。  2.1.1.3 后遗症期 Ⅲ期 属气滞血瘀型:发病3个月以后,患者口眼歪斜未痊愈者,且出现面部肌肉板滞、发紧、麻木怕冷、阴雨天加重或见额纹平坦,局部肌肉萎缩,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弱。 2.1.2 治疗方法: 2.1.2.1 针刺方法: 2.1.2.1.1 Ⅰ期: 取穴:主穴:取患侧的、地仓、颊车、四白、阳白、外关,合谷 双侧 ; 配穴:风寒入侵型:风池、完谷、下关;用先泻后补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针后面部各穴加隔姜灸;风热入侵型:大椎、双侧耳尖穴;用捻转泻法、速刺、浅刺以上诸穴不留针。 2.1.2.1.2 Ⅱ期 取穴:主穴:患侧阳白、四白、地仓、合谷 健侧 ;配穴:颊车、下关、外关;面部诸穴用浅刺透穴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捻转手法。 2.1.2.1.3 Ⅲ期 取穴: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配穴:阿是穴 即局部功能未恢复的阳性反应点 ;如额纹平坦、不能作蹙、皱眉动作者,以阳白为中心,左右相距1寸,各向下透刺一针,共3 针,排成一排,面颊部肌肉板滞、麻木不能作露齿、鼓腮动作者,宜取颊车透地仓、下关透四白,并在颊车与下关两穴之中点加刺一针,针刺方向与上两针所刺的方向一致,3 针构成一排、留针30min ;面颊局部怕冷,阴雨天加重者、肌肉萎缩者,可用温针灸阿是穴。 2.1.2.2 灸法: 灸法选用温针灸和隔姜灸两种方法即急性期 Ⅰ期 风寒入侵型选用隔姜灸,后遗症期 Ⅲ期 选用温针灸。 2.1.2.2.1 Ⅰ期 风寒入侵型:针后面部腧穴加隔姜灸即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放于阳白、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各穴位上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再易柱施灸。各穴位各灸2-3柱。一次30-45分钟,每日一次。 2.1.2.2.2 Ⅱ期 此期虽口眼歪斜依旧,但歪斜程度已停止发展,不宜强烈刺激故此期不用灸法。 2.1.2.2.3 Ⅲ期 将针刺入阿是穴后,得气后给予泻法留针后,将艾绒捏在针尾上点燃施灸。待艾绒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一次10-15分钟,一周两次。 2.2.疗程 Ⅰ、Ⅱ、Ⅲ期针刺每日1 次;Ⅲ期温针者1周2次,均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治疗结果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判定(8)。治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 19例,占81.13 %;显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说话或笑时口角稍斜 8例,占16.13 %;有效: 口角微低、鼻唇沟较健侧为浅,人中沟仍有轻度偏斜,用力鼓腮微漏气 2 例,占2.4 %。1例1疗程后中断治疗为无效。疗程最短5天,最长35天,平均为20天。 早期治疗是提高周围性面瘫痊愈率的关键,该病多由急性面神经炎所致,发病半月以内的,病理变化为面神经水肿,缺血,因此发生面瘫,此期间面神经末梢血液与营养供不应求,所以早期给予一定刺激,通经活络,消除炎症,以免神经痉挛,实为关键。面瘫的患者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发现感染性病变,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身体机能不全等的人群在感受风寒时邪后易患周围性面瘫。笔者还发现,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差。如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