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民与社会结构的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游民与社会结构的演变

游民与社会结构的演变 一、游民之众以及由此提出的研究课题 清代游民(或者说闲民)之多,实在惊人,且看当时人的一些说法: 清初朱泽沄在《养民》文中说: 古之闲民十之一,今之闲民十之六。通都大邑之闲民十之三,穷荒州县之闲民十之六,有无 田之闲民,有无业之闲民,有有田而无田、有业而无业之闲民。 乾隆间,法国天主教神甫阿米窝考察中国社会的报导讲: 大多数的人,在整个年头,都没有职业,尤其是在南方各省,这种情形,就引起农村中有用 的手工业及工业之扩大。 嘉庆中纂著的《巴陵志田赋论》云岳阳地方: 十分其民,而工贾居其四。 那时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员何能占到居民的40%?看来所谓的“工贾”,不一定是道地的工商业人口,而是游离在农业之外的游民混迹其中。 嘉道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文中写道: 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奸狈极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 如何理解朱泽沄龚自珍等人的话,正是我们所要提出的问题。 居民中百分之五六十的人是闲民、游民,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游离在劳动生产之外? 所谓闲民、游民,按照通常的理解,应该是不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之内的人,是无业游民,既无产业、也无职业的人。可是其中又有有产业、有职业的分子,又有在四民之列的,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究竟有无产业和职业?怎样认识有业、无业?其实,相当多的游民、闲民是有职业的,且看: 二、游民的职业与社会职业结构 游民有就业的,在工商业发达的城镇,如江苏的苏州、松江、常州,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江西的景德镇,云南的铜矿区,广东的佛山镇等地,尤其是在江浙的太湖水域周围,手工业和商业繁盛,为游民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他们的职业是: 酒馆、茶馆、戏楼、娼楼的从业人员、艺人,车、船(游船)、轿夫,掮客,成衣匠,香烛匠,织工、染匠、踹匠,铜锡匠,窑工,硐工,木工,泥瓦匠,乞丐,以及三姑六婆等,皆系人们看不上的行当和职业。 这些行业的就业者,人数不少,这里主要从苏州和景德镇两地来看。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华,二百年后的法国学者佩雷菲特撰著《停滞的帝国》一书,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苏州“是女人的都城,也是女人最珍贵的外衣——丝绸的都城”,而景德镇则像“一座着了火的城市”。苏州确实是丝棉织业中心,雍正时期苏州染布业中的踹坊有四百五十处,踹匠多达两万余人。这是苏州织造胡凤翬在奏折里明确讲述的数字,乾嘉时代染踹业有很大的发展,工匠当更多。染踹业是棉纺织业的一个部门,从事纺织的人员更多,虽然其中多数人是兼事纺织的农夫农妇,纯粹的织工不占主要地位,可是这个行业大,织工也是不可忽视的工匠成分。与纺织业相联系的有棉花收购商、开设棉布字号绸缎字号的棉布商、丝绸商(多为包买商)。踹坊作头(包头,即包工头,由棉布字号领来待加工的布匹和踹匠工银,负责加工和踹匠管理)、丝绸作坊机户(类似于作头,从铺户处领料,用织工加工)、外地贩布的商人。这样,丝、棉纺织业就有一个较大的队伍,它的从业人员当以万计数。丝绵纺织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必然开拓为其服务的行业,道光时钱泳讲苏州“商贾云集,宴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戏馆、酒楼业即是应运而发达的,而且依赖其为生的队伍庞大。 以陶瓷业闻名的江西景德镇,确系火一样的城镇,官窑之外,嘉庆年间有民窑二三百处,窑户数千家,工匠动辄以数万计。或谓该镇“列市受廛,延袤十三里许,烟火逾十万家”。云南铜业的从业人员,每个厂矿,“大者,其人以万计,小者以千计”。嘉庆中,汉口有铁行视三家,铁匠务千余人。四大镇之一的广东佛山镇的经济以制造铁丝业最为著名,制瓷业亦较盛行,聚集的工匠多,本地生产的稻米不够食用,靠西江供应补充,与此相关的是碾米业和米铺的存在,乾隆后期,米铺梁太盛、梁升平、黄兴臣等家,“各自雇工七八人至十余人不等”,可知米铺雇工不在少数。米铺之增添,赖有制铁、制陶等业的发展,这是连锁反映。夙以经济落后而不为人知的陕西南部凤县、略阳、镇巴等地,出现了许多铸造农具、铁锅的铁厂,从采矿、伐木作燃料到冶铁,大厂用工匠三千,小厂也要用工一千多人。 这类工商重镇,居民来自于各个地方,外地人很多。如苏州、松江的踹匠,多来自江北、安徽南部及镇江府属之地,大体上是有先行者,然后是将亲戚、同乡介绍过来。景德镇的工匠,来自于附近以及远方各地,如谢旻所说:景德镇“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因此景德镇的居民,十分之七八是外地来的工匠和商人,属于土著的不过十分之二三。自古以来商人奔走四方,各个工商重镇的会馆的相继建立,即为外商云集的标志,即以《景德镇陶录·景德镇图》所显示的,该镇有徽州会馆、苏湖会馆、南昌会馆、临东会馆、饶州会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