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管路布置规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燃油管路布置规范

燃油管路布置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燃油管路布置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产品开发.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 244-82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 GB 11258-89 双层卷焊钢管 QC/T 798-2008 汽车用多层非金属燃油管 3术语和定义 进油管路:连接燃油箱出油口与发动机进油口之间的燃油管路;通常包括以下零件:进油软管、进油硬管(或PA管)、燃油滤清器总成、油水分离器总成(柴油机专用件,有时与燃油滤清器组合成一个零件)、紧固部件等; 回油管路:连接燃油箱回油口与发动机回油口之间的燃油管路;通常包括以下零件:回油软管、回油硬管(或PA管)、紧固部件等; 燃油蒸发管路:连接燃油箱蒸发管口与发动机碳罐电磁阀进口之间的管路;通常包括以下零件:油气软管、油气硬管(或PA管)、碳罐带软管总成、碳罐支架等; 4 布置要求 4.1 零部件布置的优先原则 燃油管路的布置,在油箱布置后,优先考虑燃油滤清器总成、油水分离器、碳罐等部件的布置位置。油箱的安装部位通常是整车的后部或中部,管路部件尽量远离排气系统(主要为消声器),如与排气系统过近,则须在相应部位加装隔热板(隔热板材料通常为铝,有时会在两层薄铝板之间增加隔音隔热材料,并压制成一定外形)。 4.1.1燃油滤清器的布置要求 1、布置在进油管路中;一般为水平布置,布置时需注意其方向性(通常在燃油滤清器外壳上印刷方向箭头); 2、须布置在易于检查与拆装位置,汽油车型一般为车辆底部(如油箱附近、大梁内侧等),柴油车型一般为机舱内部,通常将燃油滤清器布置在油水分离器之前(靠近油箱一侧的管路); 4.1.2 油水分离器的布置要求 油水分离器布置在发动机仓内,手部能便捷压缩手泵处(需进行人机工程较核),一般为竖直布置,且其放水口需能较为方便用手旋开,如果是一体式燃油滤清器带油水分离器总成,则与单独油水分离器布置要求相同。 4.1.3 碳罐的布置要求 碳罐通常布置在燃油系统的最高位置,或将连接碳罐吸附阀口的管路引至燃油系统的较高点,以免引起碳罐过早饱和而失效。 4.2 管型的选择和布置要求 4.2.1 管路直径选择 主要取决于发动机,对于发动机最大功率大于60KW的,其管内径须不小于8mm,最大功率小于60KW的,其管内径须不小于6mm。 4.2.2 管路材料选择 燃油管材料应具有较好的耐油性和抗老化性;能在-40℃~120℃范围内安全可靠地工作;供油管路的耐压性应满足发动机所需油压。 根据管材不同,管路有金属管(硬管)、PA管(尼龙)和橡胶管(软管)之分。根据其材料性能差异,选择依据如下: a、 对空间较小,零件较多,要求燃油管路走向比较精确时,多采用金属管; b、 因减振和连接的需要,金属管和发动机进回油口、燃油滤清器、碳罐之间用PA管或橡胶管连接,管路遵循软硬管交替顺序; c、 PA管通常采取快速插接方式,可直接与硬管快速插接;当硬管为喇叭口型式时,常用橡胶软管相连; d、 根据管材及附件的性能,管路长短,弯曲型式等选择合适的管路组合方式布置。 4.3燃油管路布置温度区域要求 燃油管路及其连接附件与排气系统等高温的外露零部件通常分别布置在整车两侧,如必须在同侧,建议其间隙应不小于200mm,如果受结构限制不能确保上述间隔的部位,应设置隔热板进行隔热,设置有效的隔热板后,与隔热板的间隔也应保证不小于35mm。 4.4固定管夹布置要求 燃油管路(除软管连接段)须用相应管夹在间隔约300~400mm的位置上进行固定,以防止由于振动与其它零件发生干涉或脱落造成的安全事故。 4.5连接软管布置要求 连接软管通常为橡胶软管,根据其材料柔软的特性,连接发动机或与周边运动部件间隙过小(视具体情况)时,为防止运动干涉需加装护套,护套材料为EPDM,有时还需用扎带将其固定在某一部件上,以消除软管的晃动。 4.6管路走向要求 对通气管路和油蒸汽管路的走向布置应持续向上以防止发生气阻现象。其他管路因内部存在压力,故无此要求。 4.7管路连接要求 柴油车型:进、回油管路均为低压油路,其管路连接主要为防止松脱,在保证了软管与硬管的尺寸配合时,用弹性卡箍固定防止松脱即可, 汽油车型:进油管路为高压油路,其管路内部压力通常为300~450kpa,为保证燃油管路的密封性,通常采用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固定,其拧紧力矩按照蜗杆传动式软管环箍要求执行。 4.8零部件的通用化原则 燃油管路的软管、固定卡箍、固定管夹、支架在设计时应遵循“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原则。 Q/LF 45051—2003 Q/LF 45051—2003 1 RD-DL-1104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