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两汉社会发观探赜
先秦两汉社会发展观探赜
石明秀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 邮编:730070)
摘 要:华夏民族的古代社会发展观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两汉,它以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古代生态观和丰富而宝贵的民本思想为主要内涵,并与时俱进而逐步升华。后世封建王朝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以充满智慧的和谐社会发展理念为指导,调控人与自然、君与民的利益关系,使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从而铸就了我国封建时代高度的农业文明。故本文拟以领悟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观的真谛为旨归,进而为新世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史鉴。
关键词:生态;民本;和谐;发展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在主观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和积淀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生产实践、人际伦理、政治、文化等诸多活动整体系统的认识和理念,构建了特定时代完整清晰的社会发展观,进而以此来理性指导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类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都是人类在持之以恒的生产实践基础上,观念不断更新、思想不断解放,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
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前者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人关系,后者的实质则是人际伦理,也就是人们在生产组织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具体来讲,在中国古代也就是“君”与“民”的关系。人类文明无一不在在这两个层面上开花结果,而相比之下,华夏文明在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思考、总结,远比西方要先知先觉。当世界其它大河流域的文明相继中断湮灭,西方也在为自己文明没落的宿命悲观的时候,东方的中国则自强刚健,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苦难、冲突、动荡,进入新世纪后,又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个中原委也恐与此不无关系,故本文拟从上述两个层面立论,努力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探究慧解,以矫正当代科技文明所造成的人类自以为是、戡天役物的种种偏失,从而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史鉴。
先秦两汉是华夏文明起源和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观从萌芽、形成到成熟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大量的古代典籍和原始可靠的简牍资料对此多有精辟深刻的论述和充分的反映,今天的习史者细加探究、爬梳,不难领悟当时社会发展观的真谛,
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观
尊重自然规律
人类告别树上的攀援生活,开始刀耕火种的生活时,便开始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传说时代的鲧禹父子治水,其时间、空间、人物可信与否虽很难考证,但治水之事在远古必定会面临和应对,父以堵为法,治水无功,被舜问责,流放羽山而死,子以导为法,根治洪水,民安居乐业,遂功成名就,依“禅让制”即位,史称禹王。大禹治水的故事充分反映了先民们从违背自然规律的惨痛教训中吸取经验,初步理解并懂得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后世治水多依此法,就连春秋时的葵丘会盟,齐桓公也在其“五禁”中规定“无曲防”,而战国时,魏相白圭治水,自诩“愈于禹”,孟子则严肃批评他:“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君子以邻国为壑,水道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之所恶也,君子过矣。”[1]
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处在探索萌芽状态,而到战国末,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则达到了一个非常自觉的高度,对此,荀子综合前人思想进行了全面阐述:“圣王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鱣·天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4]诸子思想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今世师心自用、高谈阔论规律者应当从自以为是中惊醒。
保护自然物种
自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始,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就产生了图腾崇拜。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以轩辕为首领的氏族把熊视为图腾,因此又号有熊氏,而《左传》则记载少昊氏以玄鸟,凤鸟为图腾,这是我们祖先自发保护生态物种的开始,也是远古环保意识的最初萌芽。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意识和思想被后来进一步继承和深化,《逸周书·火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5[《吕氏春秋·孟春》:“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麋无卵”;同书《仲春》:“是日也,安萌芽,阳动少,存诸孤”,“是日也,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季春》则规定:“田猎()罼·时则训》:“禁伐木,毋覆巢,杀胎夭。”[7]在此基础上《礼记》中进一步系统阐发了中国古代的月令观。当然,先秦两汉月令观的主旨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通过阐述四季物候历象等自然现象,进而为统治者勾画理想的施政纲要,因此主观上并没有像今天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思想而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和措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