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神经总论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脑神经 第Ⅱ、Ⅲ、Ⅴ、Ⅵ、Ⅶ、Ⅸ、Ⅹ、Ⅻ对脑神经的解剖生理、临床表现 4.神经系统检查 (1)反射:常见深、浅、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的临床意义 (2)腰椎穿刺术 (3)脑脊液检查 运动系统 一、运动系统的解剖生理学 [运动的分类] 1.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主要是锥体系统的功能。 2.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主要是锥体外系统与小脑系统的功能。 [运动系统的组成] 中枢部分(运动皮质 cerebral cortex) 传导部分(运动传导束 motor tract) 周围部分(效应器 effector) (一)中枢部分 人体各部在中央前回的代表区特点: 1、交叉性; 2、倒置人形,精细分野; 3、躯体运动代表区范围大小与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相关。 (二)传导部分 上运动神经元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巨锥体细胞(贝茨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 质延髓束(合称锥体束)。 二者分别经过内囊后肢和膝部下行。 皮质脊髓束经中脑大脑脚、脑桥基底部,大部分神经纤维在延髓锥体交叉处交叉至对侧,形 成皮质脊髓侧束,支配脊髓前角细胞。小部分纤维不交叉而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皮质延髓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核均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上运动神经元 指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Betz)细胞及其下行轴突形成的锥体束(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 延髓束)。 下运动神经元 指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 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二、运动障碍的临床意义 [瘫痪的分类] (一)按瘫痪部位: 单瘫(monoplegia) 偏瘫(hemiplegia) 截瘫(paraplegia) 四肢瘫(tetraplegia) (二)按瘫痪程度 轻瘫(paresis) 瘫痪(paralysis) (三)按瘫痪性质 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弛缓性瘫痪)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一)中枢性瘫痪: 1、皮质 局限性病变仅损伤其一部分,故多表现为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称单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出现局限性抽搐(常为阵挛性),皮质病变多见于肿瘤的压迫、皮层梗死、动静脉畸形等。 2、内囊 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此处病变易使一侧锥体束全部受损而引起对侧比较完全的偏瘫,即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肢体瘫痪,常合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称为“三偏”征。 3、脑干 交叉性瘫痪。 即一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如一侧中脑病变出现同侧动眼神经或滑车神经瘫痪,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一侧脑桥病变产生同侧5、6、7、8对脑神经障碍,对侧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一侧延髓病变产生本侧9、10、11、12对脑神经障碍,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侧延髓病变引起双侧9、10、11、12对或仅9、10两对脑神经瘫痪,称真性球麻痹,有咽反 射消失,舌肌萎缩、纤颤,下颌反射无改变。双侧皮质延髓束病变引起的双侧9、10、11、12对或仅9、10两对脑神经功能障碍称假性球麻痹,特征是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无舌肌萎缩及纤颤。 4、脊髓 横贯性损害可累及本平面脊髓前角细胞和双侧锥体束,故高颈髓(颈1~4)病损,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常伴呼吸肌障碍。颈膨大(颈5~胸2)病损产生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胸髓病损产生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腰膨大病损(腰1~骶2)产生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3.前根:节段型分布的弛缓性瘫痪。 4.神经丛:常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和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5.周围神经:弛缓性瘫痪,伴有疼痛、感觉缺失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6. 脊髓圆锥(骶3-5和尾节):不累及锥体束,无下肢瘫痪,仅有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性功能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7.马尾神经根:下肢周围性瘫痪,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有根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后期出现。 锥体外系 概念: 广义的讲,除了锥体系以外,所有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统称为锥体外系,小脑及前庭系统也包括在内。临床上锥体外系以纹状体苍白球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 锥体外系包括基底节(The basal ganglia) (豆状核及尾状核(caudate) )、丘脑底核、红核、黑质、小脑的齿状核、脑干网状结构、延髓的前庭神经核及下橄榄核等皮质下结构。 【锥体外系】 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锥体系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 特点: 发生古老。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形成若干反馈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