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阿朗:全球船只的最后一块墓地.docVIP

印度阿朗:全球船只的最后一块墓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印度阿朗:全球船只的最后一块墓地.doc

印度阿朗:全球船只的最后一块墓地   每一年,世界上近一半的待拆卸船只在这里被工人用最基本的工具,一片一片肢解,最终沦为“论斤卖”的废弃金属块 当阳光浸透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海岸线,近200艘船沿着六英里的海岸线排列,有的静待被拆解,有的被拆裂,露出的黑色零件漂浮在海平面上。 距此不远,不规则的废金属栅栏墙将海滩分割成183块区域――坐落在此的183家拆船厂,每一家都用插进沙子的旗子或是其他标志物宣誓着“主权”。 早晨7点刚过,成千上万个工人从海滩对面的窝棚中钻出来,像一支军队,浩浩荡荡穿过只能容纳两辆货车并行的小路,拖着沉重的脚步打开各自工厂的大门,戴上安全帽,拿起撬棍、大锤,点燃原油火炬。 指针指向8点,船体上开始火花四溅,黑色浓烟沿着海岸线飘向大海深处,工人们一天的工作开始了。此时,被喧嚣声充斥的阿朗很难被认作是一个普通的印度海滨小镇。 1983年,当古吉拉特邦宣布将在本邦海岸线一带建立拆船工地时,阿朗还只是一个质朴的海滨小镇:贫穷、落后,只有数量很少的渔民知道这个地方,甚至没有一条小路通向这里。那一年,22名拆船工人租赁了阿朗海滩边的一小块土地,在那里拆卸了五艘小渔船。次年,他们接到了拆卸51艘船的订单,第三年,订单数额上了100。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阿朗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船只墓地。不管是普通渔船、货轮,还是重金打造的军舰、邮轮,甚至是航空母舰,每一年,世界上近一半的待拆卸船只在这里被工人用最基本的工具,一片一片肢解,最终沦为“论斤卖”的废弃金属块。 今年4月,印度首艘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计划在阿朗拆解的消息传出,则再一次让世界的目光投向这里。 一艘货轮卖出100万美元是常事 海浪大、海滩天然形成的坡度让船只容易上岸给了阿朗成功的客观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奥里萨邦和北方邦的本国“移民”带来了绵绵不断的廉价劳动力。此外,相较于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和美国,印度的环境安全标准更低一些。 当一艘船乘着海浪到达阿朗海边,船上的水手会先抛下锚,让引擎停止转动,并切断电源。这时,工人们会用钩链将船只固定在地上,然后利用普通铁链、锚索将船往岸上拉,就像纤夫那样。 当这艘船全部上岸,拆卸工程才能进行。 工人先要将船的油箱清空,向古吉拉特邦相关官员出示清空证据,才能进行下一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发生爆炸。接下来,会有几名工人把船“扫”一遍,检查是否有可以回收利用的东西,比如遗留在船上的国旗、航行日志、酒或是麻醉剂……除此之外,他们也会卸下电线、制冷设备、内部装饰品等物――虽然拆船后获得的大部分利润来自钢铁,但拆船厂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换钱的东西,这些物品在工人们聚集的窝棚区,受到从印度各地而来的小商贩们的欢迎。 这一初步拆解后,拆船小组的组长会根据船只具体情况定做“行动方针”。而组长这一职位,多由经验丰富,且细致谨慎的人担当。 真正的毁坏性工程就此开始:工人们使用割炬、大锤将船只解体。完全拆解一只船,短的要2周,长的要1年之久。 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为《大西洋月刊》撰稿的美国记者威廉?朗格维舍就曾亲眼目睹一艘名为“日光号”的货船的拆解过程。那发生在占据了“138号厂区”的巴拉拆船有限公司。 在该公司的“领地”,朗格维舍走过一片摆放整齐的废料堆,穿过切割机产生的烟雾,遇见一队唱着打油歌、背着沉重钢板、废弃电缆链条的工人,经过几辆咆哮着的柴油绞车,旋即被400多人集体运作的大场面震撼―― 近百名经验最为丰富的工人将船体切割为每个数吨的碎片;第二组经验略显不足的工人将这些碎片吊起,运往海滩,再将它们切割成10英尺的长宽大小;最后,最没有拆卸经验,只能做搬运工的人们则完成生产线的最后一环,即扛着碎片,一块块地将它们拖离海岸线,在海滩的另一端将其装入卡车。碎片由卡车拖运出阿朗,随后被卖到钢材回收市场。 “一艘货轮(拆解后)卖出100万美元(纯利润)是常事。1998年,347艘船在阿朗解体,净利1.33亿美元。” 朗格维舍在报道中写道。 “西方人优越感” 当拆船厂的拥有者获取利益时,作为利益生产主力的工人却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因爆炸而受伤、因疾病而丧命…… 与稍显整齐划一的厂区一条马路之隔的,是工人们居住的窝棚区,它绵延数英里,没有卫生设施,且电力有限。几块木头,几片船上的钢铁搭建而成的简易住房。大多建在潮湿的泥土上,有的甚至是在疟疾病菌肆虐的沼泽。一波波的黑色烟雾和工业粉尘混杂着笼罩在窝棚区上空,随处大小便形成的恶臭充斥着这里。 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蚊子和苍蝇在耳边萦绕。若是傍晚来到窝棚区,可以看到吃完晚饭的他们或是躺在破烂油毡地板上,或是坐在墙角边,酗酒、抽烟、与妓女调笑。 如今,在阿朗工作的人有4万多,他们多为男性,从遥远的奥里萨邦和北方邦而来。另有2万人从事相关行业――性产业或是贩卖二手商品。 尽管拆船产生的利益巨大,但每一个工人每天干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