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农业:从传统到生态化的改造之路.docVIP

四川民族地区农业:从传统到生态化的改造之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民族地区农业:从传统到生态化的改造之路.doc

四川民族地区农业:从传统到生态化的改造之路 概况链接: 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位于横断山区,其基本的地理特征是山谷并列,高差悬殊。由于小气候差异极大,涵盖了从亚热带季风到寒温带间的所有类型,动植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十分突出。 从土地资源看,凉山州有土地面积9017万亩,其中,耕地765万亩,林地5832万亩,草地2900万亩,成片果园46万亩,未利用土地300多万亩,水域100万亩。甘孜州有耕地面积179万亩,林地面积7655万亩,草地面积13284万亩,内陆水域面积276.46万亩。阿坝州有耕地面积167.99万亩,林业用地5808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5633.51万亩。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到2012年底,第一产业增加值在民族地区GDP中的比重达到19.6%,有超过50%的人口依靠农业生存和发展,农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 从生态农业发展的条件看,适于农耕的土地大部分位于高山峡谷区或者高山峡谷间的小盆地中。耕地比较零星,宜于生产小批量的优质农产品。适于畜牧的区域广阔,畜种多样,大多数地区均农牧兼营,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传统农业的生态化改造。整体而言,包括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化改造、循环经济的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牧民收入增加。 生态农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多年来,在四川民族地区耕地条件和畜牧业、林业基础上,在与市场不断适应的过程中,生态农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凉山州的生态农业布局中,规划了高寒山区以昭觉、布拖为核心的350万亩绿色马铃薯产业带和以美姑、布拖为核心的100万亩优质苦荞产业带;二半山区以盐源、会理为核心的70万亩特色水果产业带和以昭觉、普格、盐源为重点的40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带;安宁河谷地区以西昌、冕宁为核心的8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带,以西昌、德昌为核心的10万亩高档花卉产业带和50万亩错季蔬菜产业带;金沙江流域以宁南、会理、会东为核心的20万亩热带水果产业带,以雷波、金阳、宁南为核心的10万亩优质脐橙产业带,以宁南、会东为核心的50万亩优质茧丝产业带。 在形成合理生态农业布局同时,依托牧业优势发展生态养殖业。在安宁河谷地区和低山地区建设优质肉猪、禽蛋、肉兔主产区。二半山区建设优质肉牛和肉羊主产区。高山区建立优质牦牛和藏绵羊主产区。依托林业优势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到2015年,营造人工林100万亩,退耕还林141万亩,配套荒山造林54万亩,封山育林428万亩。突出抓好短周期木质原料林、生物质能源及干果、木本油料、木本药材、森林蔬菜等特色林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以核桃、青(红)花椒、油橄榄为主的特色经果林基地110万亩,新建林药林化原料林基地72万亩,改造低质、低效商品林130万亩,其中滇杨30万亩、桤木15万亩、麻风树20万亩、核桃30万亩、青花椒30万亩、板栗5万亩。 阿坝州至2010年建立了五大生态农业基地。其中反季节商品蔬菜基地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了22余万亩,总产量达到70万吨。商品蔬菜销售覆盖了以成渝为核心的各大中城市;特色水果基地发展到24万亩。甜樱桃、酿酒葡萄、红富士苹果、青脆李、枇杷等优质特色水果广受市场欢迎;高原反季节中低温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州高原反季节金针菇生产总规模已达到2700万袋以上,总产达3万吨以上,占成都市场夏秋季金针菇批发总量的80%;高原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达到19.3万亩。 甘孜州也已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50万亩,其中农业标准化示范片20万亩。 在四川民族地区耕地条件和畜牧业、林业基础上,在与市场不断适应的过程中,生态农业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农业生产环境的生态化改造和循环经济的建立 影响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生产环境的因素很多,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自1998年以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金土地”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实施,民族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耕地资源的生态化利用得到发展。 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大多数土壤质地好,适耕期长,具有一定的保肥保水和供肥能力,宜种性广,开发利用潜力大。目前有宜农荒地400万亩左右,近期可开发耕地100多万亩。但该区域受缺水和水土流失影响,耕地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现有的765万亩耕地中,田140万亩,旱地6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仅181万亩。还需要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 甘孜州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中低产田土比重大,土壤肥力不足,耕地保灌面积小,农机装备水平低的现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2年全年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82万亩,完成耕地地力建设10.04万亩次。 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是农业生态化改造的重要内容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