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虫咬伤诊治2012.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例展示 隐翅虫皮炎 毒隐翅虫为蚁形甲虫,体长0.6-0.8厘米,头、胸、腹部为 黑色和橘红色相间。白天栖居于杂草石下,夜间活动, 有趋光性 。 隐翅虫皮炎 虫体内所含一种强酸性毒汁(pH1~2)接触皮肤,在数小时内引起皮炎 反应。 隐翅虫皮炎 临床表现: (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童 ,夏秋多见。 (2)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皮炎,性质坚硬,顶端常有疱,搔破后结 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 (3)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分批出现,散漫发生或少数簇集 。 (4)自觉剧烈瘙痒,夜晚特甚,往往影响睡眠,患儿精神不安。搔抓后表皮剥脱,易致继发感染。 隐翅虫皮炎 治疗:   1 急性期用药应力求简单,避免刺激。渗液较多者,可用3%硼酸溶液、1∶20醋酸铝溶液等湿敷。有感染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液或0.1%利凡诺液湿敷。无糜烂渗液者可搽洗剂或乳剂。 2 亚急性期可用氧化锌油、氧化锌糊剂或糖皮质激素类乳剂。 隐翅虫皮炎 预防:  一、搞好环境、居室和个人卫生,以杜绝引起本病的昆虫滋生。 二、住所处室内外可喷洒杀虫剂,以消灭臭虫、跳蚤、蚊子等有害的节肢动物。 昆蟲咬傷及螫傷 刮去毒針 冷敷傷處 抗过敏、抗感染 预防并发症 留院观察 蜱虫叮咬 蜱虫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组织病理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 病例展示 蜘蛛咬伤 病例展示 隐翅虫皮炎 病例展示 隐翅虫皮炎 病例展示 隐翅虫皮炎 病例展示 隐翅虫皮炎 病例展示 隐翅虫皮炎 病例展示 蜱虫叮咬 病例展示 蜱虫叮咬 病例展示 蜱虫叮咬 病例展示 蜱虫叮咬 病例展示 蜜蜂叮伤 病例展示 蜜蜂叮伤 病例展示 蜜蜂叮伤 病例展示 蛆虫叮伤 病例展示 蛆虫 * 昆蟲咬傷及螫傷 被蜜蜂、黃蜂螫傷或其他昆蟲咬傷,傷口會痕癢、腫脹及疼痛,甚至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 處理方法 1.如被蜜蜂、黃蜂等螫傷,不宜立即用手拔針,以免擠出毒液。應以薄的硬物(如身份證)輕輕在傷處附近朝針尖刮,以刮去毒針。 2.冷敷傷處,以減輕痛楚及紓緩腫脹。 3.如傷病者呼吸困難,按照處理呼吸困難的方法救治。 4.盡速送院 過敏反應 食入或注入某一物質後所引起的強烈過敏反應,症狀包括出現局部風疹塊,瘙痕和腫脹。 過敏性休克 人體在注射或食入某種物質所引起的嚴重,有時甚至是致命的過敏反應,此類人過去曾接觸此?物貨時,幾分鐘內即可出現症狀,包括焦慮不安,虛弱無力,呼吸短促,喉部水腫,心臟和呼吸異常、低血壓和休克。 Company Logo 毒虫咬伤的诊断和治疗 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陶承军主任医生 毒虫咬伤的诊断和治疗 1,概述 2,发病机制 3,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4,介绍几种常见的虫咬伤 5,病例展示 概述 常见动物咬伤对人体的伤害分三类 : 1,对人体的伤害多局限于叮咬部位,全身反应常见于继发性的过敏反应,如:马蜂、大黄蜂、蝎、蜈蚣;当成批毒虫如马蜂群起攻击青壮年者也可造成严重伤害,马蜂蛰伤引起死亡的事件常有发生,应予注意。 2,咬伤后引起全身毒性反应,表现为肢体的肿胀、疼痛,咬伤部分的坏死,严重者引起多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如:毒蛇咬伤。 3,本身无明显毒性,但能传递寄生微生物,引起其他微生物的感染,严重者危及生命,如:蚊虫叮伤、跳蚤叮伤、蜱虫咬伤等,寄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偶然性较大,预防困难,防范重于治疗。 发病机制 毒虫毒素 多肽类物质 酶类 胺类物质 神经毒性、血液毒性和 细胞毒性。 伤口局部剧痛、水肿、瘀斑、甚至坏死,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反应,休克,溶血,肌损伤,神经麻痹,意识丧失,抽搐等,甚至出现MOSF而死亡。 临床特征与诊断 1.当地存在有上述毒虫生活的环境和伤人记录,多见于春、夏较暖季节。 2.患者有毒虫接触史或发现毒虫及被打死的毒虫。 3.检查被咬部位肿胀处的细小咬、蛰痕及毒刺等。 4.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 虫咬伤的鉴别 症状不同:一般来说蛇咬伤局部和全身症状较重,虫咬伤较轻; 咬伤环境不同; 患者主观判断可作为参考; 虫咬伤的鉴别 与蛇咬伤鉴别: 牙痕不同:总的来说,蛇伤牙痕间距较大。 毒虫咬伤的治疗 1,局部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外用激素、抗感染等); 2,系统治疗: 抗过敏; 抗炎; 抗感染; 预防并发症及合并症; 虫咬伤 蜂螫伤 蜘蛛咬伤 蜈蚣咬伤 隐翅虫皮炎 蜱虫咬伤 蜂螫伤 蜂螫伤 发病机制: 蜜蜂和马蜂最常见;蜂的腹部后节内有毒腺,与蜂的管状尾刺相通,蛰伤人时射出毒液,注入组织中。蜜蜂尾刺有逆钩,蛰入人体后,会留在局部. 蜜蜂毒液为酸性。黄蜂毒液为酸性和碱性,比蜜蜂毒性更强。蜂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