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在探索前进的“自媒体”.doc
正在探索前进的“自媒体” “自媒体”:中国出现的新媒体 上世纪60年代初,法国深陷阿尔及利亚战争泥潭,总统戴高乐打算通过和谈结束战争,但驻阿殖民地军官却在密谋兵变,阻止和平计划。收到消息后,戴高乐以“慰问”之名给驻阿部队发去数千台在当时还很时髦的晶体管收音机。后来,通过这些收音机,驻阿士兵们收听到了戴高乐的演说――号召他们忠于法兰西。就这样,兵变被化解于无形。 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科技记者曾航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故事,广播的神奇力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2012年10月,曾航开通了自己的微信(一款即时通信的手机应用,由腾讯公司开发运营)公众账号。当时腾讯公司刚刚推出公众账号功能,开通这类账号,意味着曾航不仅能在微信里向订阅用户推送文章、图片等内容,还可以和订阅用户直接沟通。 起初,这个科技记者不过是想试试业界的新产品。不过,玩了一段时间后曾航意识到:订阅用户手机上装载的微信就是一台台收音机,而他自己,就像掌控着广播台的戴高乐,“只要你的演说足够蛊惑,别人就‘跟你走’”。 意识到这点之后,曾航开始用心经营自己的公众账号“移动观察”,尽可能地坚持每晚发布一篇文章,分享自己对移动互联网的行业观察与思考。比广播更妙的是,他还可以在后台一对一地回答订阅者的各种提问。 不到半年,以移动互联网业界人士为主体的订阅者,增至近万人,这个小而精准的用户群,已赢得了广告主的青睐。 “发布内容―获得订阅用户―实现广告收入”,这正是典型的媒体运作模式。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站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这需要一个少则十来人多则成千上万人的团队才能运作,但曾航只是一个人,下班之后再战斗。 这种模式,被称为“自媒体”(We Media),时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流行的新模式。 “自媒体”又一春 早在2003年,“自媒体”的概念就由美国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简单说就是普通大众借助数字科技手段,像媒体一样生产并传播内容。 当时,博客作为最新潮的互联网应用正风靡全球――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在网上开通一个博客,并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这意味着,博客这个“媒体”发布的内容,可以实时发行到全世界有互联网的地方。而在此之前,这显然不是个人能轻易做到的事情。 “自媒体”的概念,在博客风潮下诞生并在全球被热捧,被很多人看作是一种可能颠覆传媒业生态的新兴力量。 中国鼎盛时期有过上亿博客,一批博客作者因此走红。但热闹不过两三年,博客渐渐归于沉寂。此后,数字科技的每一次革新――从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应用的风行,到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勃兴等,都会引发出新一波在各种新平台上对“自媒体”的积极实践和美好憧憬。 在中国,眼前这股热潮的背景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过去两三年来微博和微信两个互联网社交应用风生水起――这三个“指标”,均是以亿计数。 研究网络传播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邓建国说,过去大众媒体始终无法满足一些分散的小众需求,如今,“自媒体”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社交工具,低成本地聚集起这些需求。 除了基于微信公众账号的“自媒体”形式,常见的还有微博、App(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应用程序)乃至网络视频等类型。也有“自媒体”同时运行以上多种形式。通过用户简单的关注和下载等操作,“自媒体”就能与其订阅者紧密相连,快捷地把内容推送到他们眼前的电脑或手机屏幕上,完全不需要中间环节。 和读者“面对面” 最新的这一波基于各种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自媒体”,与既有的媒体形态相比,最显著的进步,在于能直接“见到”读者。 曾航就是这一进步的受益者。他每天发布了新内容之后,可以即时地在后台获得各种读者点评。平均每天收到的几十条反馈里,除了咨询问题的,亦不乏有人向他推荐值得注意的业界前沿动态,有人“爆料”行业内幕,有人帮助他纠正对某些行业问题的理解偏差。 曾航把这些陌生ID称为“民间高手”,在后台与他们的交流,也成了其职业积累的一部分。 在外资门诊沃德医疗中心工作的47岁的血管外科医生张强,也有着相似的感受。 在二十几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张强曾幻想未来世界能有一种“奇特的科技”,可以把医生和患者连起来。现在,从微博再到微信公众账号,他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这个“未来世界”正在成真。 张强的新浪微博上,已经累积了近7万粉丝。使用中他留意到,越来越多的病人成了他的微博“粉丝”,他们在微博上了解张强的“理念和专业”,再去医院找他看病。 “过去人们都是在看医院,而不是看医生,大家投奔好医院,对医生往往是随机选择。”在张强看来,“自媒体”开始改变这种现状。2013年之前,他是上海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的血管外科主任,“下海”之前身边友人曾惋惜地提醒,他的医术会因缺少病人而失去用武之地。但实际情况是,病人比原来多了一倍,很多病人也跟了过来。 情感咨询师“但丁Law”的微信公众账号拥有5000个订阅者,过去在“把妹”B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