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三章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精读.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肝脏的结构、功能与毒性关系 肝脏的特点 1.肝脏是机体最大的器官,占总体积的5%。 2.药物或其它化学物质不论通过什么途径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都将被肝脏提取和 或 被肝脏代谢。 3.肝脏能容纳30%心排血量,在任何给定时间都有10%、15%总血量存在于肝脏中。 4.由于肝脏是经口服或腹腔给药后,含药血液第一个分布的器官,特别能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5.肝脏对药物代谢的首过效应,与其它组织相比,肝脏通常处于具有潜在毒性药物最高浓度中。 6.体内药物生物转化的初级器官。在生物转化中,药物主要经过灭活代谢并由此增加极性;但也有少数药物在生物转化中形成毒性活化物或短暂活性物质,肝脏可由此而受损害。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有很多功能。有人 把肝脏比作体内的化工厂,肝内进行的生物 化学反应达500种以上,其主要生理功能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谢功能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能引起肝脏损害的物质称为肝脏毒物。 肝脏是外源性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故极易受到损害。 肝脏毒物可根据其来源、用途、化学结构类型、病因学等进行不同分类。 根据病因学对肝脏毒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其毒性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根据病因学,将肝脏毒物分为真性与体质依赖性。 真性即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相似的肝损害。对于药物来说,真性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的依据。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真性肝脏毒物,又可根据其作用机理,将其分为直接和间接肝脏毒物。 直接肝脏毒物能直接损伤肝细胞的胞浆膜、内质网或其他细胞器。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间接肝脏毒物首先干扰某些代谢途径或细胞内大分子的代谢,由于这些代谢紊乱导致细胞结构的变化。 肝脏毒物的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也不能截然分开。 第二节 肝脏毒物的分类及特点 体质依赖性多为药物,他们的肝脏毒性主要决定于病人的性状,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或者是获得性药物变态反应。这类药物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郁积,且仅在小部分接触者中发生,潜伏期长短不一,与剂量无关,不易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因而难以在首次用药时预防其肝脏毒性。 肝脏毒物的评价标准 四氯化碳是公认的典型的肝脏毒物,毒性较强,对各种实验动物和人均能造成肝损害,常以它的毒性指数来比较其它肝脏毒物的毒性. 毒性指数 四氯化碳:l, 亚硝基二甲胺 DMN :200, 黄曲霉毒素B1 AFB1 :1000。 第三节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类型及机理 第三节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类型及机理 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国外报道发生率为9.5%左右。多在用药后2—8周内出现临床症状: 1.发热、乏力、消化道症状、皮肤瘙痒、黄疽、皮疹和多型性红斑。 2.肝肿大、压痛及叩击痛。 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时:肝、脾肿大,出血倾向,门脉高压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细胞数增高; 肝功能检查: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SALT 、血清碱性磷酸酶 SAKP 升高。 二、药物性肝损害机理 (一)肝坏死 (二)脂肪肝 (三)胆汁郁积 (四)纤维化及肝硬变 (五)慢性坏死性肝炎 (六)肝瘤变 死亡模式 肝坏死的机理 自由基形成学说 活性氧形成学说 共价结合学说 蛋白质合成抑制学说 溶酶体受损学说 肝坏死的机理 1.自由基形成学说 肝坏死的机理 2.活性氧形成学说 肝坏死的机理 肝坏死的机理 蛋白质合成抑制学说 溶酶体受损学说 二 脂肪肝 概念:肝脏中脂质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或在肝脏组织切片中有大量可以着色的脂肪滴出现,即或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变,而发生脂肪变的肝脏称为脂肪肝。 特点 可逆; 不引起肝细胞坏死; 不论急性或慢性肝损害,均可表现出肝脂肪变性; 四环素:急性作用; 乙醇和氨甲蝶呤:慢性作用; 肝细胞内脂肪代谢 来源 去路 脂肪肝发病机制 ①游离脂肪酸供应过多。如DDT、尼古丁与肼类。 ②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如异丙醇、巴比妥类。 ③脂蛋白合成障碍。如乙醇、四氯化碳或霉菌毒素。 ④脂肪酸氧化减少。如乙醇。 三 胆汁郁积 概念 生化特征 原因 胆汁形成 三 胆汁郁积 代表药物: 红霉素、氯丙嗪、口服避孕药、类固醇激素等。 毒性表现: 黄疸和瘙痒。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和Υ-谷氨酰转肽酶显著升高 三 胆汁郁积 作用机理 1、毛细胆管细胞膜损伤,造成胆汁酸分泌功能障碍。 2、胆小管管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