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docVIP

“像”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像”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doc

“像”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标准   编者按:《指南》指出,老师“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和创造的萌芽”“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 面对这些可能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建议,你们是不是一下子感到有点无所适从了?读了下面的文章,也许就会有所领悟。 前一段读过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作者尹建莉提到了自己女儿圆圆上幼儿园绘画班的一段故事。 圆圆从小就很喜欢画画,她想学画画,妈妈就给她报了幼儿园的绘画班。但是,自从上了绘画班之后,妈妈就发现圆圆画线条时越来越胆怯了。为了画得像,圆圆不断地用橡皮擦一次次地修改,与以前那种拿着铅笔无所顾忌、挥洒自如的姿态相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小气。 后来有一天,老师给每个孩子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人画一幅去野外游玩的彩笔画,画得好的小朋友可以把画挂到幼儿园的大厅里展览。 回家后,圆圆拿着画笔兴高采烈地画了起来,连晚饭也顾不上吃了。她画得很用心,色彩搭得也很好:一“朵”红红的太阳放着五颜六色的光,像花一样;以白色的纸作为天空,上面浮着几片淡蓝色的云,下面是绿草地,草地上有几个小女孩手拉着手玩;小女孩旁边有一条小河,河流是粉色的,为了让人明白这是河流,她还特意在河上画了波纹和小鱼。 第二天,圆圆从幼儿园回来后很沮丧,因为她的画没被选上。妈妈问她原因,她低声说:“因为我把河流画成粉色的了,老师说小河是蓝色的,不能画成粉色的。还有,白云也不能画成蓝色的,我画错了。” 读到这里的时候,一种深深的伤感向我袭来——一幅画只有好不好看,没有对与错。没有谁规定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因为河流本来就是无色的。如果画画只能画真实的颜色,我们就永远也找不到一种可以描绘小河的颜色。 很多学者都认为,人天生就有爱画画的欲望和本能。但为什么我们长大后,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画画了呢?或者即使我们在本质上是喜欢画画的,却不敢轻易提起笔去画,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敢”画了呢?我想这应该归咎于深植于我们头脑中的评价标准——一幅画好不好,关键在于像不像、颜色用得合不合理、构图是否饱满。或许这标准在成人世界里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我认为孩子的画是不能这样妄加评论的。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其著述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中说:“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凡属儿童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言语的先导、表示美好的武器。要知儿童的心理,不可不研究儿童的绘画。”在这里,陈鹤琴先生把幼儿的绘画和幼儿的心理联系了起来,我认为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他们的心理。 一个尚未社会化的幼儿,是用自己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去适应这个按成人的兴趣、习惯和思维组织的社会的。而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只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和愿望去活动。此时的幼儿尚不能用成人的语言符号系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要、经验和情感,这种情况下幼儿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视觉、造型的符号系统,其中“美术语言”就是幼儿创造的诸多符号中的一种。 幼儿从2岁左右开始在纸上或沙土上涂鸦,以自己创造的独特视觉符号系统来表现自己,并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自由的创造活动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并不具有功利目的和实用价值。幼儿具有喜欢自由自在描画自己所想东西的天性,而当今所谓的美术教育却可能扼杀了这种天性,破坏了他们想要画画的纯真、本能的兴趣和愿望。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大部分老师采取的是“模式化教学”。例如,“老师画一笔,你们画一笔”“老师画多大,你们画多大”,等等。在这样的教学中,简笔画的“模式化图形”泛滥了,在幼儿的画作中到处可以看到一样的草、一样的半个太阳画在纸的左(右)上角、一样的小鸟、一样的树、一样的云朵……实际上这样低水平的教学方式使绝大多数孩子的眼睛被定格,被“污染”了。 长期以“像不像”作为标准评价幼儿的画作,会使绘画成为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缺乏了“心”的参与,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长此以往,孩子的眼睛里有画,心里却没有画,而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画来,就只能重复他人的劳动。所以,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只有心中的画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 很欣赏奥地利儿童美术教育者齐赛克开创的自由、创造的美术教育——他取消了以酷似自然物为标准的绘画教学,转而鼓励儿童在已有绘画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构思、出题,画自己的所想以及所经历的事,以自己的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事物的反应。 赫尔巴特说过,艺术是人的本能,是人内部生命的表现。所以,我们应该给幼儿的涂鸦投入更多的关注,在幼儿看似胡乱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