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西医外科学试及答案本科.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医外科学试及答案本科

学 号 座 位 号 考 籍 号 姓 名 工作单位,没有工作单位的写家庭住址 中西医外科学 试 题 ( 专业(类) 日 午考)考   2、风热犯肺证与肺热炽盛证最具区别的症状有哪些?肺热炽盛的脉象是什么啊? 3、患者男性,25岁,长期偏食,晨起头面肿甚一年,甚则下肢肿胀,神疲乏力,纳可,便溏,尿多,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腻,脉弱,治以何方加减?请问些药是用在哪里的?     4、患儿,8岁,腹痛以脐周痛为主,饮食不振,日渐消瘦,大便不调,时吐清涎,或恶心、呕吐,或吐蛔虫,精神萎靡,睡眠不安,寐中磨牙,爱挖鼻孔,咬衣角,嗜食异物。舌苔薄腻,舌尖红赤,舌体常见红色刺点。诊断为什么病?蛔厥证和蛔虫病有何区别?   三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①患儿,7个月。病起1天,发热,泄泻9次,大便稀薄如水,泻下急迫,恶心呕吐,阵阵啼哭,小便短黄。治疗应首选( )(5分)   A.保和丸  B.平胃散 C.参苓白术散 D.藿香正气散E.葛根黄芩黄连汤 ②藿香正气散和葛根黄芩黄连汤的鉴别是什么?(15分)   2、①患者段某,胸中痞硬,懊恼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治宜选用( )(5分) A.温胆汤 B.瓜蒂散 C.旋覆代赭汤 D.朱砂安神丸 E.清气化痰丸 ②为何不能选C?(1005分)     选择题 1、C 2、D 3、E 4、C 5、C 6、D 7、B 8、E 9、A 10、B 11、E 12、A 13、E 14、D 15、E 16、E 17、E 18、D 19、C 20、E 21、D 22、B 23、D 24、B 25、E 26、B 27、A 28、A 29、A 30、D 31、A 32、D 33、C 34、E 35、E 36、B 37、E 38、E 39、A 40、D 二、简答题:  1、答:真寒假热证,系反治法之一。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之法。例如某些妄阳虚脱的病人,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有时会见到面颊浮红、烦躁等热象,因其热象是假,而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以温热药物治疗,就是热因热用。 .通里攻下,行气止痛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2、答:肺热炽盛证 是指邪热内盛于肺, 肺 失清肃而出现的肺经实热证候。简称肺热证或肺火证。本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气分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气喘,鼻煽气灼,胸痛,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机理分析]本证多因外感风热如里,或风寒之邪如里化热,蕴结于肺所致。热邪犯肺,肺失清肃,气逆于上,故见咳嗽,气喘;肺热上熏咽喉,气血壅滞,故喉咙红肿疼痛。 3、 答:实脾饮【组成】白术12克、厚朴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用于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见尿少浮肿下半身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身重肢冷。舌苔白腻而润,脉沉迟者。本方与五苓散合用也可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心脏病水肿或肝硬变腹水之轻症而属于脾阳虚者。 4、答:蛔虫病,蛔虫病是指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疾病。临床常见脐周疼痛,食欲反常,面黄肌瘦等症状。蛔虫上窜胆道,发生胁腹剧痛,而为蛔厥。蛔虫病证见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能食而瘦,睡间磨牙,流涎,经常鼻痒,或面部有白色虫斑,眼白上有蓝点。治宜驱蛔,健运脾胃。方用化虫丸加减。蛔厥证证见突然胁腹剧痛阵阵,痛引肩背,恶心呕吐,甚则吐蛔,汗出肢冷,脉沉弦或沉伏。治宜缓急安蛔,先安蛔止痛,后驱虫和胃。方用乌梅丸加减。 分析题: 1、答:① D、藿香正气散②[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方解]:本方所治霍乱吐泻,乃由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生。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湿浊内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上吐下泻,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用量偏重,既取其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又以其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升清降浊,故本方以其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益于解表,又助其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谐营卫而调药和中。综合全方,具有表里双解,化湿辟秽,升清降浊,理

文档评论(0)

vbk5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