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1987字 投稿:潘崚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1987字 投稿:潘崚崛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合理、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今后几年内仍将继续增多,农民充分就业的压力还将增大。因此,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继续做好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本文从甘肃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分析
(一)占俊英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下,素质低下对其转移会产生以下消极影响。1.劳动者把本该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人为地增加了劳动力的供给,激化了供需矛盾。2.未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工作,很难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3.劳动力素质低下,必然使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转移缺乏稳定性。从而出现转移中的“回流”现象。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1]
(二)张黎明认为,我国目前GDP中第二产业占到50%左右,也就是说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的国家,但是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率不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失衡,我省的城市化率不高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
(三)张红平认为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以及自然条件差等原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3]
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占俊英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2.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中国城市职工下岗之势显著,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3.乡镇企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4.农民自身素质低下。 [1]
(二)李光亚,申春阳认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增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2.入世对我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格局将造成较大冲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使他们的就业岗位选择面窄而又窄。5.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中介组织功能乏力,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4]
(三)张黎明认为,城市化不高阻碍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聚作用,促进城市化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的主要方式,我国目前GDP中第二产业占到50%左右,也就是说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中等水平的国家,但是城市化率只有30%左右,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率不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引起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
(四)樊天霞,花锦湖认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由于新兴的产业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而农民大多素质较低,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用人需求,造成劳动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传统农业及农产品工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需求逐步下降,致使一部分人无事可干,从而导致农业中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农村失业人员增多。2. 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土地收益力下降是导致农民失业的直接原因。3. 农村耕地的渐进
性缺失。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缺乏的国家,耕地面积尤其较少。4.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 李光亚,申春阳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要以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就业途径。2.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机会。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必要的条件。 4.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把交通、通讯、保险、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作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三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以促进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空间。6.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转移的竞争力。7.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和调控。要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农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