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医外科学重点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发生于人体体表或窍道,具有肉眼可见、有形可征等特征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法则。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内托法是用补益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使疮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或使病灶趋于局限化。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发生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古称薄贴,现称硬膏。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 掺药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切开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丹毒:患者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瘤是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机体组织间而产生的结块。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该书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隋代巢元方等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使用百科全书。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金元时期,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要》、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的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三大外科流派: ①“正宗派”,以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②“全生派”,以清代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其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 ③“心得派”,以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为“外疡实从内出论”,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阐释,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2、中医外科的范围: 发于人体体表,肉眼可见、有形有征,或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还包括内痈、急腹症、疝、泌尿生殖和性传播疾病等。 3、疾病的命名原则: 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 4、外科疾病治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拒按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较短 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5、辨肿 一、肿的性质(1)热肿:肿、红、热、痛,皮薄光泽,肿势急剧。为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2)寒肿:肿、色苍白或紫暗且无光泽、肤冷喜暖、 痠痛,如冻疮、脱疽等。(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边界不清)或游走无定、色不红、微热、微痛,如痄腮、大头瘟等。(4)气肿:肿物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或随喜怒消长)、不红、不热。如气瘿、乳癖等。(5)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