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儒学道统对现实统的投射 修改1.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学道统对现实统的投射 修改1

儒学道统对现实政统的投射 ——以中国政治路线的历程为讨究主线 关键词 儒学道统 现实政统 上行政治建构路线 下行政治建构路线 各小节目录: 一、儒学道统与现实政统之关联及张裂 二、儒学道统投射下的政权合法性上、下行建构路线 (一)儒学道统投射下的政权合法性之上行建构路线 1、道统儒学产生背景下政权合法性上行建构路线之必然性 2、儒学道统投射下的政权合法性上行建构路线内部之自我固化 (二)儒学道统投射下的政权合法性之下行建构路线 1、儒学道统普世开放下政权合法性下行建构路线之可能性 2、儒学道统普世开放下政权合法性下行建构路线之现实践行 三、儒学道统投射下理想政权合法性的构筑路线和方向 国家作为政治组织的存在所依存的要素有很多,而从各种要素存在的形式和状态上进行划分的话则主要体现为两类:一类是实体性的要素,其中包括议会、政府、法院等文职系统,也囊括了军队、警察等暴力机构;另一类则是意识领域内的要素,包括了意识形态、国民心理、政治素养等思想倾向。其中前者是作为实然性的统治要素而存在,是现实化的国家的写照;后者则是作为应然性的要素而具备价值,由此它便具备了理想型色彩,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独立和自主的意蕴,是对现实性国家的存在进行反观和统摄。此二类要素的关系就是:现实中的实体国家及其作为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内影响甚至是决定着公民的国家意识,而意识领域内所形成的理想国家的模式又反过来对现存的政权加以审查和监督,并且间接或是直接的影响着现实政府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作为,从而确证和推进现实政权的合法性建设。总之,这两个方面都是一个政权得以现存和维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二者不可偏废其一方能保证国家各机构的顺利运行,也才能使得公民幸福得以确保并不断的提升。 这一点反映在我们传统社会当中便是道统与政统之间的较量和权衡。所谓道统,就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传道的统系,它的存在是从孔子传道授业开始的,但这一观念的正式呈现却是在唐代的韩愈的思想体系之中,是为着对抗佛教的法统,重振儒学的地位而提出的。韩愈所提倡的儒者之道就是“博爱之为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概而论之就是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这一道统的传承是一个延绵不断的过程:从尧舜禹到文武周公到孔孟,之后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承继,直到近现代的新儒家都是这一道统的继承和捍卫者,而在道统传承的过程中它自身也得以不断的扩充和完善,这一点也正是儒学得以独尊天下而成为中国数千年帝国时代占主体地位的统治思想的根源所在。而政统则是指政治的统系,它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时间序列,而是包含着对“正统”的承接和延续的意味,是对政权合法性与否的一种规定。 一、儒学道统与现实政统之关联及张裂 对于政统之正与不正、合法与否的评价标准就是是否坚持和弘扬道统,这一点直接的决定了其政权的组织和建构能否顺利,其统治的时间是否长久。政治的统系反映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源流,它是留在我们身后的客观事实;以道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思想路数则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是作为主观的意识渗透进民族的灵魂中。政统在其每一次的萌芽、发展到毁灭的过程当中从来就不乏权势和手段的运用,各种势力的较量,利益的考究都是作为必然性的因素而存在,这也就是法家“法、术、势”思想得以产生并长存的客观原因和现实背景。而儒学道统却由其强烈的道德和伦理情调而决定了它政治理想强烈的人道性和理想性,这一点从孔子对曾点所述的人生理想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而这些明显的具有着把政治伦理化、把治国简便化的倾向,甚至于带有很大的空想性质。正是因为政统的现实性和国家政权所必备的权势要求、暴力属性与道统内部所要求的合法性和理想性色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和裂痕,从而致使这二者之间的较量和抗争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从未间断而贯穿于我们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然而正如之前提过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是截然对立,不是你死我亡的死亡哲学,而是国家这一统一体当中的两个对立面,二者共同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而不可分离。一个合理而完善的政权建设必然是在二者之中取一定的比例加以融合,并依据现实的政治环境不断的加以调整,以缓和政权内部乃至整个社会的冲突和斗争,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这一政权得以在历史舞台的中央完成它的华丽舞步,否者必将成为历史的逆流,成为民众的对敌而迅速的消散,化为风尘不再灿烂。东汉末年的“王莽改制”的主导者就是掌握政权的儒士代表王莽,他在面对社会混乱和衰败的现实面前企图完全的以儒家的政治思路和理想政府为蓝本来重塑整个国家的政权、挽救破碎的社会,但他忽略了政治中实体性的一面,把政统的基础建构给消除了,如此他也就成了纸上

文档评论(0)

vbc51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