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研究命体验磨练规律.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研究命体验磨练规律

研究命题规律,优化复习方法,提高备考质量 (发言提纲) 第一部分 2007年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 2007年高考有全国卷I(河北、河南、山西、广西、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省通用),全国卷Ⅱ(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等省通用),此外,北京卷、天津卷、四川卷、重庆卷等6套文科综合卷。另外还有上海单科、江苏历史单科及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的新课标高考。本人仅就前面6套文科综合试卷的历史部分略作分析。 湖北省采用的是全国I卷,高考结束以后,历史教师和广大学生感触很多,有人说:“一年来白忙乎了,只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行了”,也有人说:“受不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变化都太大了”,更有人说:“真不知道怎样指导明年的高考复习了,课本正文表述的知识不考,大纲规定的不考,考试说明要求的不考,热点也不考,半年的复习煎熬一下子成了杨白劳!”。 我认为今年文综历史试题从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看,仍坚持了“三个原则”不变,即①坚持“遵循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②坚持考查学科能力的原则;③坚持“稳中求变,稳中创新”的原则。但今年的试题体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却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一、扩大考点知识覆盖 2007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减少了专题式选择题,全国卷历史试题中仅有一组专题式选择题,其它则均为单体选择形式,体现了命题者稳中求变、扩大知识覆盖的命题思路。 二、重点考查主干知识 主干知识内涵: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 高考命题突出主干,重视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历史课本上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一般都是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主体,这些知识甚至在一定的周期内经常反复出现。(2006—2007考查历史主干知识比较表见附件一) 三、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边角知识内涵:没有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教材中标识★的章节、教材中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课本“说明”部分指出:正文部分用宋体字排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用楷体字排印,不做统一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以阅读部分命题的情况。 四、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内涵:长期(尤其是近期)被人们普遍关注、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党的大政方针、国家意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知识再生点,包括短效热点问题(年度国内外时政 二、复习备考的指导思想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 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努力挖掘教材里面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我们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课本主干知识的分析,又兼顾对课本边角知识的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牢固地掌握书本里的备考知识点,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为下一轮综合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2、分阶段,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历史复习的首要一步是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教材涉及的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进行梳理,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连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框架知识结构。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 3、关注课改和课标,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试题出现了一个突出的变化,那就是课程观取代教材观。以前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新课改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因而会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命题。主要表现在:⑴试题注重呈现新材料、新情境,考查的不是教材知识,而是课程知识。如2006年广东卷第28题,要求学生通过对19世纪英国工人工作和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⑵试题的切入角度可能与教材不同或完全不一样。如2006年全国卷I第37题,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立论,试题的设计并不是从某一时代的民族关系着眼,也不是从某一地区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情况,或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着眼,而是从“中华文化形成及其多元性”这一视角展开。⑶重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记忆能力。如2007年材料型试题数量明显增多,阅读量明显增加。 这就要求我们: (1)应结合新课程标准与课标教材来指导第一轮复习。例如,可以分析考纲中的知识点在新课标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有哪些变化,这样才不至于遗漏重要的知识

文档评论(0)

drj7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