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参考】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研究内容 (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及气血相关的理论特色,结合现代医学血管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寻找“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的共性规律与病理环节,把络病治法方药应用于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建立对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理论学说,提高这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并促进络病学学科发展。具体包括: (1)制定“脉络-血管系统病”诊断标准,建立病证结合血管病变动物模型及药理学研究方法体系 制定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符合中医理论又广泛借鉴现代医学诊断技术,指标量化,科学规范的“脉络-血管系统病”诊断标准;建立络病理论指导下病证结合的血管病变动物模型及药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为深入研究搭建技术平台。 (2)通络方药防治微血管病变作用研究 介入治疗时代缺血再灌注损伤微血管病变是世界性难题,既往研究通络方药在微血管病变防治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深入探讨通络方药对微血管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的保护作用,有可能取得临床疗效的显著提高。 (3)通络方药对“脉络-血管系统病”共性病理环节作用研究 围绕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络脉瘀阻与动脉粥样硬化、络脉绌急与血管痉挛、络脉瘀塞与血管梗塞或闭塞等共性病理环节,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探寻不同类别通络代表药物药效物质及复方制剂的作用途径、作用环节、作用靶点,阐明络病与血管病变病理基础相关性。 (4)不同治法代表药物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及评价 阐明不同通络治法代表药物的药效物质,研究其作用机制,并综合实验与临床资料作出评价,提供临床医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支持,建立对提高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水平具有普遍指导的新理论学说——“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学说”,并促进络病学学科发展。 2. 针刺的物理刺激在穴位转化为与疗效密切相关的生物有效信息,这种信息在机体复杂网络中传输、整合并最终调整靶器官的功能,这是针刺效应的核心过程,也是经络调虚实功能的重要体现。围绕这一过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提供的多种有效手段,对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穴位针刺的物理刺激如何调整靶器官的功能” 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并希望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揭示经络理论中的复杂科学规律。 (3) 针对针刀松解法的方法学进行基础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基础研究,观察针刀松解法对局部张力、组织形态学、局部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网络的影响,阐明针刀松解法具有剥离粘连、疏通堵塞、松解挛缩及减低张力的作用机制,证明针刀疗法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和骨质增生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学假说,揭示针刀松解法的科学原理,探索针刀松解法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 (4)穴位是经络脏腑之气转输和聚集的部位。穴位的功能表现是“活”的动态过程,穴位的“开/合”过程是从健康状态的相对“沉寂”到病理状态的相对“激活”的动态过程,并受穴位的微理化环境改变的影响。穴位具有“反映病邪”的诊断作用和“痊愈疾病”的治疗作用,并具有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穴位对不同内脏病痛具有有别于其它穴位的反映功能和调整作用。因此,穴位-内脏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为现代针灸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络病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及其治疗对策 1)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 根据既往研究提出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脉络-血管系统”概念具有同一性,中医学脉作为“奇恒之腑”的组织器官,形态学特点中空有腔与腑相似,生理学特点“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着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周身,所谓“脉者血之府”。清代医家王清任明确提出“血管”概念,中医脉作为血液运行通道的概念与现代医学血管基本相同,脉络作为从脉分支而出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为“脉”这一组织器官的中下层组织结构与现代医学之中小血管及微循环概念基本相同。同时,古代医家把中风、疼痛等久病久痛病变归为络病范畴,既往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冠心病治疗研究的代表方通心络胶囊取得了确切疗效。根据以上科学知识和客观事实,本项目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 “脉络-血管系统病”遵循着络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引起的络脉自适应、自调节、自稳态功能失常为其始动因素并影响病变全过程,缘此发展形成的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等成为其共性病理环节,故“络以通为用”的络病治疗总则与络病不同治法及通络药物同样可以有效干预“脉络-血管系统病”。 “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 结合西医学关于血管病变微观研究的新进展而提出,阐明了络病理论整体性与气血相关性的理论特征,络气郁滞(或虚气留滞)引起的络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