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论重点总结分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老师课上说过的重点(上周的,未完待续,课件上的教学目标什么的就自己看吧。。) 课1: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The Concept of Wholism: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Bianzheng Lunzhi 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treatment variation) --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 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3)、基本法则(4) 基本原理: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可以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以常达变【通过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可以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基本法则: 1、整体审察:整体的病理联系与所处环境结合,综合判断病情 2、四诊合参: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综合判断,全面准确地作出诊断 3、辨证求本:通过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以探求疾病本质及规律 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由病名和证名组成 祖国医学发展史课件上红字部分,可能出选择或填空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华佗 三国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为我国外科的鼻祖 张仲景 东汉时期出色的临床医学家,有“医圣”之称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理、法、方、药,体现辨证施治原则的临床诊疗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王叔和 把常见脉象归纳为24种 皇甫译 确定了349个穴位 巢元方 《巢氏病源》又名《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金元时期 四大名医 刘完素 倡导: “六气皆从火化”的学说,临床善用寒凉药物,被誉为“寒凉派” 张子和 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又认为“疾病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都是邪气” 。临床善用汗、吐、下三法,故后人称之“攻邪派”或“攻下派”。 李东垣 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临床善用温补脾胃的方法,故后人誉为“补土派” 朱丹溪 认为:“众病皆根于阴分不足”,其突出的论点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临床治疗上主张滋阴降火,而被后人称为“滋阴派”。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和“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吴又可 《瘟疫论》是我国传染病的专著,对传染病的病因、传染途径、流行特点以及治疗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对温病学派的产生影响很大 叶天士 《温热论》 薛生白 《医经原旨》 吴鞠通 《温病条辨》 王孟英 《温热经纬》 王清任 清代解剖学家,是我国解剖史上第一个做动物解剖实验的医家 课2:阴阳五行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掌握邪气与正气的概念,正确理解二者在发病中的辨证关系。 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 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疠气、痰饮、瘀血及食积等。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疫疠痰、食、瘀血、劳倦、虫兽伤、寄生虫 七情的致病特点 课6:五脏六腹 掌握脏腑的含义、内容及特性。 脏腑(Viscera and Bowels)的含义: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特性: 生理功能: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神。 六腑特性: 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特性:这一类脏器的功能和形状,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即不完全

文档评论(0)

119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