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八纲辨证 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的综合。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当前的病位、病性等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常用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证; 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 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 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概述 一 概念 1、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2、八纲辨证: 病位的深浅 (表里) 诊法 病情资料 分析辨别 病情性质的寒热(寒热) 邪正斗争的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的阴阳(阴阳) 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二 源流 1、《内经》散在论述 2、《伤寒杂病论》初步运用了八纲 3、明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已经形成 4、近人祝味菊:正式提出“八纲” 5、《中医诊断学》二版教材:推广、普及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 表里辨证(病位) 二 寒热辨证(病性) 三 虚实辨证(邪正盛衰、病性) 四 阴阳辨证(病证类别) 一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纲领 表里划分是相对的 表里与病位、病情、病势的关系 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 一、表证 定义——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犯机体皮毛肌腠,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临床表现】 寒热 —— 恶寒(或恶风)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喷嚏,微有咳嗽。 病因 ——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 发病特点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1.起病急 2.病情轻 3.病程短 4.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的特点。 表证辨证要点 (1)有感受外邪病因,为外感病初起 (2)以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为必有症状(内部脏腑症状不明显) 二、里证 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景岳全书·传忠录》:“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 里证的成因 一、六淫袭表,表证未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 二、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骨髓等,即所谓“直中”为病; 三、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精逆乱而致病。 里证 1、特 点:病变部位深,范围广(非表即里),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之中。 2、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 3、辨证要点: (1)病位已不在表,也不是半表半里。邪已深入于里 (2)无恶寒发热症状,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4、证 型:里寒证、里热证、里实证、里虚证 附:半表半里证 含义: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人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侯。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病性)的纲领 1、寒热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 偏盛:阳盛则热——阳热炽盛为实热 阴盛则寒——阴寒过盛为实寒 偏衰:阳虚则寒——阳气亏虚失其温煦为虚寒 阴虚则热——阴液亏少火热偏盛为虚热 2、恶寒、发热是疾病的现象,寒证、热证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3、意义:认识疾病的性质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的依据。 【辨证要点】 (1)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是寒证的主要病理机制 (2)因为阳气受遏或不足,不能发挥温煦形体的作用,故以恶寒,分泌物清稀,苔白为主症。 (一) 寒证 【概 念】寒证是疾病本质属寒,因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寒证包括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实寒证等。 【病 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