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2-2015.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际经济学2-2015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弗农、赫希(Hirsch)、威尔斯(Wells)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制成品贸易流向。 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发明国生产全部的新产品,在这个阶段,新产品的生产技术为发明国所垄断,仅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阶段,产品在发明国得到改进,发明国仍垄断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模仿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阶段,该产品在发明国已经标准化,出现技术扩散,模仿国家开始生产该产品以满足本国消费,发明国出口减少。 第四阶段,由于模仿国劳动力等成本相对较低,故模仿国开始在第三国市场销售该产品,发明果产量下降,品牌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 第五阶段,模仿国向发明国出口该产品,发明国产量大幅下降或完全停止。到这里为止,制成品贸易完成了一个周期。(第四、第五阶段也称产品衰退阶段) 事实上,在第二、第三阶段时,发明国又开始其他新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了。也就是说,一个新的周期早巳开始了。因此,制成品贸易表现为一种周期性运动。 假定 Y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X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 一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生产该种商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增函数。劳动丰富的国家劳动相对价格便宜,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也更便宜。 需要注意的是,两国需求偏好相同并不是 H-O 理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它只要求需求偏好的差异不足以完全抵消两国要素禀赋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之间的差异。 第四节要素价格均等化与收入分配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 定理): 意义: 1. 证明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而且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以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 2. 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贸易使一国出口品国内相对价格上升,进口品国内相对价格下降相应地,出口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相对价格会上升,而进口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相对价格会下降。 二、要素相对价格均等化 由于 三、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 根据欧拉定理: ( MPLx )( Lx ) +( MPKx )( Kx )= X 由于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因此有 ( MPL )( L x) +( MPK )( K x)= X 两边同除以 L 并移项得: X/L=MPL[1+ ( K/L )x( MPK/MPL )] 在要素相对价格均等时,两国( MPK/MPL )相等,同时由于假设两国技术相同,因此两国 X/L和( K/L)x也相等,最终要素绝对价格(MPL)相等。 四、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因此,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边际生产力取决于两要素投入的相对比例(资本-劳动的比率),与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无关。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化对生产要素实际报酬的影响,仅仅取决产品中投入的要素比例的变化。当 Y 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时,在生产调整过程中厂商改变要素组合,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下降。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资本—劳动比率下降,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即资本的实际报酬 r上升,而劳动的实际报酬 w下降。 五、特定要素模型 贸易对一国流动要素的影响是不明确的,同时将有利于用于该国出口品生产的非流动要素,不利于用于该国进口品生产的非流动要素。 第五节对 H-O 理论的经验检验 一、里昂惕夫之谜 对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否符合现实,里昂惕夫在 1951 年运用 1947 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的有关数据进行说了检验,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其结论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正好相反美国进口品 K/L 比出口品高 30%。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释:要素不同质 2.需求偏好差异 3.关税政策保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 4.要素多样性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本 5.要素密集度逆转 三、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1.更加深入地分析了相对价格差异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逻辑严密、模型精巧 3.分析了贸易的后果与影响 4.适合分析产业间贸易 5.适合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6.强调供给因素,忽视需求因素 7.使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忽视动态分析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缺陷与国际贸易新现象 1.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相近人均收入的国家之间贸易不断增长,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之间。 2.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占贸易总量比例20世纪70年代初达50%,90年代以后在60%左右。 3.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意味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或者说“新贸易理论”涌现出来。 第一节 H-O模型与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