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问题的有效提及其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问题的有效提及其策略

数学问题的有效提出及其策略 【】【】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是: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那么,为切实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1)为学生的探索精心选择问题;(2)呈现提出问题的过程;(3)注重设计问题策略的培养。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已有好几年,对于“数学问题”这一重大数学教育课题,教师的认识程度、课堂教学的现状如何呢?为此,笔者从教师座谈、课堂观摩、理论学习三个角度进行一些了解与思考。 一、数学问题的课堂反思 问题解决是当今世界数学教育重要研究的课题,各种数学教育学说把问题解决定位为教学目的或基本技能,是教学形式或学习过程,是数学教育法则或教学的能力,虽然流派众多理论纷呈,但其共同点是:重视问题解决,关注数学问题。那么,在这样的数学教育背景下,数学问题在我们的课堂里得到重视了吗?现状如何?就课堂数学问题,笔者认为如下一节课例值得反复研究。 关于“数学问题”的课堂实录分析 教学内容: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北师大版) 提问次数:可分二类,一是口头提问(如表1),二是简单问题 表1 课堂中口头提问次数的分类统计 提问 概念记忆 叫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能不能 哪个 什么位置 次数 7 40 23 18 21 6 8 简单问题:(类似下列的问题有6个) ①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 ②如果两个三角形有若干个角对应相等,它们会相似吗? ③做一做,与同伴交流,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相似吗?…… 思考分析:从以上关于提问的统计可以看出,老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所设计问题中也不乏值得探索的好问题。但非常遗憾,这堂课远远没有达到其教学要求,表现为学生一直处于沉闷状态,只有老师为着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从教学录像以及和老师的座谈中,可以分析出一些原因: (1)没有深刻理解问题,不能精心组织问题。认为只要是老师提出的、带有“?”的都是问题,因此课堂中的提问既没有量身定做,也没有精心挑选,并且提问漫天飞,100多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严重扰乱老师的讲解混淆学生的视听。 (2)对教学任务的追求,使问题形同虚设。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不能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只能自问自答、自圆其说。比如,对以上几个简单问题的处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最终以多媒体屏幕快速展示作为问题的解决。 (3)忽视课堂教学细节,削减教育教学效果。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被忽视,如问题的精选、提出的频率、展示的方式,以及学生“做一做”得到的结果与书中的结论可能的出入,等等。 以上仅仅从数学问题这个角度进行粗浅的分析,但一堂课可以反映很多数学教育的问题,从中也能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和课题。 二、数学问题的有效性思考 1、对数学问题的认识 什么是数学问题? 首先,它是一种情境状态,这种状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内部矛盾与冲突,在当前状态下还没有易于理解的、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或法则; 其次,数学问题是相对的,因人因时而宜,即对于一个人可能是问题,而对于另一个人只不过是习题或练习,另一方面,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原先是问题的东西现在却已经构不成问题。 如下面例子,在本课学习之前是一个很好的数学问题,但之后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练习而已。 例1 “科学记数法”一课,设计二个层次的问题: 课前预设问题: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44万平方米,如果我们的军训在那里进行,你能想办法估计天安门广场最多可容纳多少站成方阵接受军训的学生? 当堂展示问题:读写下面数字,说说你的感受: (1)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0000平方千米==  平方米。 设计理由:呈现问题==探索、感受(不能有具体感受)==困惑、矛盾(数字过大、读写困难)==产生新问题(有简单的办法表示大数吗?)==寻求解决 2、数学问题的有效呈现 设计或选择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不容易,而使一个好问题达到或放大其效用,更值得推敲。笔者有幸听了同一内容两堂课,很有反思分析的价值。 例2 两种提问两个结果 教学内容:互补的角、互余的角 课件展示:大屏幕显示台球桌,演示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红球直接入袋(注:这里两位老师相同) 教学片段一: 教师甲:台球是我们大家喜欢的体育活动,而且打台球的一些技巧还与角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演示课件) 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甲:有谁能告诉我∠1和∠2有什么关系? 学生1:∠1和∠2相等,出现了平角、直角等 教师甲:(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taosq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