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总体营造的意义与功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社区总体营造的意义与功能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與功能 1 社區的意義 (1)「居住於某一地理區域,具有共同關係、社會互動及服務體系的一群人」 (2)形式: A游牧時代主要為流動社區。 B農業時代主要為地緣社區(space/local community)。 C工業時代主要為業緣社區(business community):例如公司工會或同業或產業職業工會。 D資訊時代則以虛擬/網路社區(virtual community)為主:例如網路社群或是聊 天室。 2 社區的先決條件: (1)生活在該區域的人,對該區域具有地方感。 (2)台灣早期移民社會:血緣、地緣建立社會組織。 3社區總體營造 (1)產生背景 四、五十年來,台灣經濟從原本以初級產業為主的農村社會,變遷到以製造、貿易為動力的工商社會。農村大量的勞動力移入了都市工商部門,家庭型態、人際關係也由於工作上的地理遷移而產生了變化。 A經濟→人口移動 甲都市地區:工商業發達,生活步調緊湊,使得都市居民甚少參與社區事務,對於居住空間缺乏地方感。離開了依賴土地耕作的人們,在彼此陌生的大都市中討生活,人際之間冷漠、自私而投機,對地方事務缺乏參與熱誠,在新移入的地方並未建立「共同體意識」,也缺乏土地認同。 乙鄉村地區:人口外流,傳統產業、地方文化特質、歷史遺產衰微,使得居民 對社區長期記憶也日漸缺乏。凝聚鄉里庄頭的地方常民文化,也因為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無法對抗資本主義勢力的政經、科技優勢而逐漸萎縮。工業化、標準化的取向,使得地方的獨特性慢慢消失,缺乏凸顯社群或社區向心力的行動。地方文化個性 (locality)只剩下一些呆板、庸俗的表情。 丙臺灣戰後的發展,多半依賴嚴密的國家行政領導與專業的技術官僚來進行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與執行,而民眾只是被動地跟從這樣的模式從事生產及能量的投入。然而物質的豐厚,並不能保證精神的富裕。雖然這套模式快速地累積了數量上可觀的經濟成就,但是由於並未重視人民對於細緻生活品質的需求,因此在精神生活與群體生活層面上,呈現出若干無力與失焦的現象。 B政治:進入八○年代的台灣,政治上束縛台灣四十年的戒嚴令在七十六年終於解除,人民可以開始自由組織政黨,李登輝總統以出身台灣本土的形象第一次實質擔任了台灣的政治領導人,社會上各種力量也從不同部門以不同形式充分展現出來,而台灣的經濟與工業部門更持續發展,這些變化無可避免的也影響到文化發展模式的論述與思考。 民國八十年代初期,隨著政治禁忌的鬆動,淡水、九份、清水、台南各地已出現了致力深耕地方文化田土,紀錄地方歷史變遷的文史工作室,成為台灣社會中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一群在地方上的知識份子企圖以重建鄉土歷史的切入角度,來對抗標準化和均質化傾向對於地方特色的抹殺。這種自主的民間活力從文化根基上擴散,卻也啟動了地方自主意識的抬頭。 C居住品質與空間議題 明顯地,工業發展使得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無情的破壞。人口往城市集中的速度遠高過於都市建設的腳步,城市生活品質降低,交通秩序混亂,公共安全不受重視,特種行業於社區中蔓延,環境衛生惡化,住民缺乏共同體的觀念。不當的開發使得自然景觀遭到無情的破壞,颱風過後「土石流」造成災難等等。都市計畫未充分尊重居民意見,使得住宅區裡的居民面臨種種威脅。 圍繞著這些惡質都市生活空間,生命財產與尊嚴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有些都市居民開始發生抗爭運動:福林社區的河岸規劃、三重後竹圍的公園改建、慶城社區的住宅變電所抗爭、停車塔計畫(一九九○)、違法營業的入侵(一九九○以來)、商業用地變更計畫(一九九二)等等(參見沈又斌 1993)。 這些例子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社區認同打造過程,新的意義在城市的角落升起,有活力的鄰里關係逐漸形成。當一個地方面臨了共同的困境,或者隨著社區環境計畫的誘發,社區感或地方感正建立在這一磚一瓦的成就感或傷痕之上;而「圖上的社區」也產生了活生生的變化,人們在其中重新辨認出自己而成為「真實的社區」(楊沛儒 1994)。 這些年台灣的社區現象顯示了許多這一類的例子,鄰里可以因為社區環境議題而動員,使得居民們彼此認識,並界定出社區/共同體的成員和空間範疇,引發了居民的危機意識並促使社區運動萌芽。民間力量開始對社區有了新認同,同樣地在學術界與專業界也慢慢出現了不同的思考與反省的聲音。 也有空間建築界的改革者,汲取了歐美社區重建經驗中的「民眾參與」、「社區新生」、「為使用者服務」等規劃觀念。從台大城鄉所、淡江大學建築系到實業界的許多青年建築師們,都帶給台灣在都市設計、城鄉發展、社區建築一些不同的實踐與操作方式。如台大都市計畫研究室(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前身)由夏鑄九與其研究生自七十七年開始在九份聚落保存進行的研究與行動,為當地的社區建設進行規劃,並嘗試與當地居民進行與環境的初步互動,可謂台灣首宗建築規劃純

文档评论(0)

juhui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