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

铜镜和神秘的透光铜镜 俗语说,人皆有爱美之心。但人是怎样发现自己美不美的?一个肯定的答案是通过水,而且这种机会有的是。当然人不可能总往河边跑或去池水旁,于是便以器物盛水照容。古代盛水的陶盆叫“监”,监字的古文写法为“ ”,正是一个人扒在水盆边上照容的象形文字。《庄子·德充符》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说明战国时仍有人以水来照容。 从以水照容到铜镜问世 铜镜是古代人照面容的又一种器具。其形制繁多,有圆形、方形、亚字形、葵花形、菱花形、带柄形、鼎形等。铜镜都有两个面,正面光平,用以照容;背面多有花纹装饰,内容丰富,是铜镜文化内涵的主要体现部位。以圆形铜镜为例,镜背各部位名称如图5—6。 ? ? 人类是怎样从以水照容过渡到以铜镜照容的?郭沫若先生曾经有一个推测:“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贵族用铜器盛水。铜器如果打磨得很洁净,即无水也可以鉴容。故进一步,即由铜水盆扁平化而成镜。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痕迹。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前半部分郭沫若先生的推测是合理的,后半部分的推测就有点臆测了。因为根据目前掌握的铜镜功能的进化来看,铜镜的装饰功能比照容用途开始得更早一些,显然镜钮是为了便于穿系而特意制造的。 目前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铜镜距今已4000年,属齐家文化遗存。共出土两面,一面出土于青海省贵南县,另一面出土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文化处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末期,青铜铸造业尚在萌芽之中。这些镜子的铜锡比例为10.096,这样低的含锡量决定了镜面无法磨出光亮照人的效果,这个时期的铜镜只能是挂在身上的装饰品。但镜的背面已有“镜钮”和简单的纹饰,由这种被学术界称为“圆板具钮佩饰”的器物进一步发展成为铜镜是顺理成章的。基于这种认识,目前学术界认为,铜镜的问世有两个源流: 铜镜的功用绝不仅仅是照容 在中国历史上,由铜镜照容还引出了许多政治讽谏故事,唐代魏征在劝谏唐太宗时使用了“以人为镜,以史为镜”的说法;庄子把圣人之心比作“万物之镜”。而《战国策·齐策》中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更是长期使人津津乐道。故事说,齐国大臣邹忌不仅精明能干,而且相貌堂堂。有一天他对着铜镜整理衣冠,对自己的美貌英姿大为得意,突然想到与城北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较自己会怎样?他自己拿不准,就去问妻、妾,妻妾的回答是“您已经很美了,徐公哪能比得上呢!”邹忌又问刚进门来的一位客人,得到的回答也是他比徐公美。这样,邹忌就信以为真,趾高气扬地离家外出了。说也巧,路上邹忌遇到了徐公,经过仔细观察,回家后又对着镜子反复比较,他发现自己到底还是不如徐公美。这件事使邹忌悟出,妻子因为爱他,小妾因为怕他,客人则有事求助于他,出口自然都是违心奉承之辞。由此事邹忌又想到了其它事,并把其中的道理讲给齐威王听,劝齐王虚心纳谏,不可偏信谥美之词,更不能听了奉承话就忘乎所以。齐王听进了邹忌的话,使齐国称霸一时。 可见,铜镜的功用绝不仅仅是照容,它还起过以下方面的作用: 铜镜充当过装饰品《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记载,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虢公请器,王予之爵,郑伯由是恶于王。这里的“鞶鉴”一词指的是什么?曾经率兵灭吴统一三国的西晋大将军杜预注释《左传》时记载,“鞶带而以镜为饰也,今西方羌故犹然,古之遗服也。”这说明古人有以镜子系在皮带上作装饰器的习俗,直到杜预那个时代,西部的羌胡人仍保留着佩镜的习俗。难怪当郑伯看到周王天子赠送给自己一面佩镜,而赠送给虢公的却是酒具中的爵时,会立即联想到周王重视虢公而藐视自己了,因为佩镜总不如酒具尊贵重。当然镜子作为一种装饰器,并不一定非得挂在身上,尤其当铜镜进化到正面可以照容之后更是如此。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就有临镜化妆的场面,而那个梳妆用的镜子就是置于镜台上的。镜台底部有座,座上竖立竿柱,圆形铜镜系在杆头,柱子中部设一个方盒盛放梳篦。在沂南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也出现过这样的镜台。 铜镜作镇邪之物以镜为饰的本意,并不是追求铜镜的漂亮,而是相信铜镜有驱邪镇鬼的魔力。考古中已发现许多铜镜随葬的案例,这一方面是想给死者提供在阴间使用的这种日用品,另一种考虑就是想用镜子为死者驱除黑暗、镇服妖孽。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世大敛后,用镜悬棺,盖以照尸取光明破暗之义。”陕西发掘的许多宋金墓葬中,铜镜正是悬在墓室顶部正中央;浙江省板桥县的一座五代时期墓中共置有两面铜镜,一面放在后室券顶的暗窗中,另一面放在前室穹窿顶的暗窗中,都印证了周密的“照尸取光明破暗”这种说法。再从镜背的花纹来看,常见的花纹早期多与鼎、簋等礼器花纹一致,而这些常用于祭祀的礼器就常与鬼、神不可分;后来镜背纹饰常改用天地、日月、星辰、龙凤、八卦纹、万字纹等,这也是人们心目中能够镇邪佑福的内容。此外,铜镜铭文中还存有大量的有关

文档评论(0)

h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