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刑罚观社经地位与社区控制对个体被窃形成之影响
刑罰心理學之探討
何春乾※、施雅甄※※
關鍵詞:監禁處遇、心理學、刑罰心理學
壹、前言
「刑罰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基於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刑罰,而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瞭解、評估「刑罰」本身帶給受刑人的影響。事實上,國外學者很早就基於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刑罰,只是這些研究較為零散且欠缺明確的代表性名詞;直至晚近,「科際整合」風潮大行其道,故遂有「刑罰心理學」一詞因運而生,但相關研究報告還是屈指可數。
儘管「刑罰學」是研究刑事司法問題的重點,但相較於刑罰學,「刑罰心理學」並未受到應有重視,而其最大原因就在於現行之罪刑法定主義強調公平、正義,因此不管犯罪人的個人特質或背景經歷為何,凡觸犯相同的法律規定者,當然就應給予相同的刑罰制裁。雖然法學家們皆認為「罪刑法定主義」能夠防止犯罪人遭受刑罰濫用所產生的不人道問題,但就刑罰心理學的角度而言,事實上「罪刑法定主義」經常對犯罪人濫用刑罰,以致於刑事司法體系加諸在犯罪人身上的刑罰效果不如預期,且增加犯罪人出獄後再犯的可能性,換句話
說,過度強調刑罰公平正義的結果,將忽略受刑人之個別差異性與刑罰可受性,相反地很多犯罪人入監後因為犯罪技巧的學習、監獄副文化等影響,而大大提升出獄後犯罪的可能性,是此站在刑罰心理學的觀點上,現今的「刑罰制度」似乎只能跟「懲罰」字眼畫上等號,其非但不會降低犯罪的發生,反而會大大提升受刑人再犯的機會,甚至成為培養犯罪人的最佳搖籃。以國內近十年新入監受刑人的情況為例(如圖一),在民國82年至84年間初犯比例大於累再犯,但自
民國85年開始,累再犯比例已大於初犯,雖然到了民國88年累再犯有稍微下降,但其比例仍相當高,約佔全部受刑人的50%。另外,
絕對撤銷假釋(再犯判決確定)之人數亦逐年上升,從民國82年的7771人(撤銷率5.78%)上升到民國91年的2043人(撤銷率22.39%),撤銷比率增加了4.53倍(如圖二)(陳玉書、簡惠霙,民
91),由此可知,累再犯的問題確實凸顯刑罰制度與監獄功能在預防
犯罪的效果並不如預期,故刑事司法制度確實有必要針對刑罰問題再作更多元的探討,而非僅是強調罪刑法定主義下的公平正義而已。
綜上所述,為了能從多方面不同學科面向來探討刑罰問題,本報告擬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來探討刑罰議題(包括:現行監獄處遇的心理學基礎、監禁的心理效果、懲罰與教化對犯罪人心理之影響等),且探討重心將放置於監獄刑罰之執行,其主要目的在於:第一、儘管國外學者已經開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刑罰對犯罪人的心理成
效,但對國內而言,「刑罰心理學」算是個新鮮名詞,少有專家學者
針對此部分作深入探討,是此本報告擬引述國外文獻資料作為國內日後研究參考。第二、希冀能藉由本報告之相關探討,提供刑事司法刑罰問題研究的另一個思考方向。
貳、監獄處遇的心理學基礎
一般而言,監獄處遇的心理學基礎有二:一是心理評估、一是心理治療。所謂「心理評估」乃指對新收受刑人之心理狀況從事入門評估調查,亦即「調查分類」;而「心理治療」則是指對入監後之受刑人從事的各項心理行為治療,諸如團體療法、現實療法、行為改變技術與精神療法等等。
雖然在心理學上,「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是兩個意涵不同
的學術名詞,但在實務運用上卻相輔相成,因為要對受刑人從事心理治療的前提,就是要先進行受刑人心理狀況之評估,以期使日後獄方所安排的治療能收宏效。是此,以下茲就「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做簡要介紹:
一、心理評估
在美國,將心理評估運用在監獄的矯治工作上,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歷史,一開始評估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高智力犯罪之受刑人。通常評估人員對受刑人執行完評估工作後,會將這些評估結果提報給獄方,藉以作為日後獄方規劃教育與職訓之參考。然有鑑於心理評估能促進獄方對受刑人之初步瞭解,有很多監獄便逐漸將其運用在各種新入監受刑人身上,而其目的就在於:第一、Thorndike, Skinner和Willan曾對「懲罰」下定義,其指出「懲罰的目的就是要對令人討厭的行為加以禁止」。然而刑罰心理學家開始比較熱衷懲罰問題研究已經是1950在年代以後的事情,當時的社會瀰漫著以「嚴刑峻罰」來遏阻犯罪的想法,直到學者Azrin對提出新觀點後,「懲罰」才獲得更新的解釋與探討。他指
出「懲罰」的功用可分兩方面來說明:第一、為避免不愉快或痛苦的行為產生,諸如口頭上的責備、震撼、掌摑等。第二、減少任何回應的出現。另外,Azrin也指出執行懲罰的三大原則,第一、重要性。「懲罰」之行使務必力求重要性與必要性,換句話說,對於輕微犯罪或偏差行為並不一定需要發動刑罰權之行使,因為站在心理學的角度而言,當懲罰愈多、愈嚴厲時,有時心裡反而會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