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复试制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代科举复试制探析

[摘?要]?科举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创建于清代,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贡?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乡试复试制?度的建立与会试复试制度的建立,其时间与过程是不同的。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建立的?原因是保证取士公平、笼络士心、查明实际情况及维护科举制度,这也是科举复试制度的作?用所在。科举复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慎重选拔的原则,同时保证了取士?质量;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复试制度不可能根除科场的弊端。研究清代科举复试制?度对于我们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科举考试;复试;清代;研究生招生考试?   ?   ?科举考试的复试起于唐宋,明代沿袭并有所发展,而其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则创建于清代。?作?为一项制度的复试是指乡、会试发榜后,对已经中式的举人、贡士进行的再次考试,其实质?是对录取工作的再次认定。复试制度是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一即为《复试》,这足见其重要程度。毫无疑问,科举复试制度的建立,?不仅完善了科举制度,而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考察科举复试制度的内容、产生?原因与实施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与研究清代的科举制度,同时对于我们当今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亦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   一、清代科举复试制度的确立?   ?   自唐至明的复试,为清代复试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仿效的先例。清代复试制度正是继承前代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与完善而最终形成的。?   清代复试制度包括乡试复试与会试复试两部分。清代的乡试复试始于顺治十五年(1?658),?会试复试则始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但直至嘉庆四年(1799)乡、会试复试才“乃著为?令”,实际上乡试复试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始为定制”。由此算来?,从始行复试至?成为定制,其间经历了百余年;百余年间,复试内容、要求与处罚措施等具体规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从复试确立时间的漫长以及内容等具体规定的变化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复试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处于不断加深之中。?   1.乡试复试制度的确立之分析?   乡试复试从开始实行到成为定制,其间反反复复,时断时续,这反映了政府对复试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乡试复试最初是由于放榜后因有“情弊”而被“指参”。如作为乡试复试之始的顺治十五年?(1658)复试之原因即为中式举人“多有贿买情弊”而致“物议沸腾”。史料载:“顺治十?五年,帝以顺天、江南考官俱以贿败,亲覆试两闱举人,是为乡试覆试之始。”[1]?(卷一O八,《选举三》)?此次复?试结果是:除罚停会试两科者外,还有22人被除名;对此,史料载:“取顺天米汉雯等百八?十二名,准会试。江南汪溥勋等九十八名,准作举人。罚停会试、除名者二十二名。”[1](卷一O八,《选举三》)?   又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乡试复试原因亦是北闱取士不公,有情弊为人指参。史料载:“?康熙三十八年,帝以北闱取士不公,命集内廷覆试。”[1](卷一O八,《选举三》)?并规定:“列三等以上?者许会试,四等黜之。”[1](卷一O八,《选举三》)?雍正七年(1729)顺天乡试奉?特旨复试也是此种类型。?   经过对复试的多次实践,清政府终于认识到“欲清科场之弊,莫如复试一法”[2](卷?二二三)?。在乾隆?九年(1744)乡试前顺天府府尹蒋炳疏陈:“顺天乡试,业派亲信大臣、监同御史严行搜检?。至外省积弊,未能肃清,请于放榜后,令巡抚会同学政,当面复试。”[2](卷二二?三)?旨意是“如所?请行,下部知之”[2](卷二二三)?。本次复试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第一次在放榜之?前事先决定榜后进行?复试,是政府的主动行为,而不是因“指参”而被动采取的措施。本次复试乾隆帝还特颁谕?旨:“今应令中式之人填写亲供时,在巡抚衙门内严行防范,该抚会同学政,出《四书》闲?冷二题,不在拟议之内者,当面考试,听其尽一日之长。试毕,即将原卷与中式卷一并解部?,听候磨勘。”[2](卷二二三)?但是,这种有计划的复试只推行了一科,乾隆十二?年(1747)便宣告停?止。其原因是乾隆九年(1744)顺天乡试搜检严格,效果显著,乾隆帝因此认为只要严格搜?检,就可严防弊端。史料载乾隆帝称:“著各该临监等官,临时加意搜检,不许携带片纸只?字,务令诸弊悉除,使场规整肃,以收得人之效。至上次复试,原因场期已近,不及严查。?今既一体严行搜检,其复试之处著停止。”[3](卷三五一,《礼部?贡举?复试》)?实际情况并非乾隆帝断定的那样,科场积弊?在短暂收敛后又重新抬头。因此,在随后的时间里,乾隆帝针对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对某?些?省份采取了复试之法。如乾隆五十三年(

文档评论(0)

vdi93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