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逝水年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淮安的逝水年华.doc

淮安的逝水年华 流经淮安的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河段。里运河贯穿淮安老城区,明清时期江淮巨商富贾聚居运河两岸,留下大量园林古迹。图 /IC   如果你没事先做点功课、了解些历史,会觉得淮安城小人稀。论繁华,只是个三等小城;论古朴,远不如丽江、凤凰。走在淮安街头,感觉与江淮平原上的其他中小城市没什么不同。   除非,你了解了淮安的来龙去脉。   打开江苏省地图,你会看到,淮安正处于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的交汇处。600年前,淮安正因为这两条大河而红得发紫。   确切说,还应该加上一条河:黄河。历史上,黄河这条不驯的泥沙大河,曾经南迁至此,夺淮入海,一夺就是700年。淮安兴旺发达的时候,正是淮河也被称为“黄河”的年代。   黄河进入淮河河道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大大地影响以至威胁了京杭大运河的通航。   京杭大运河是明、清两代王朝运输漕粮的唯一通道。漕粮是维系帝国生存的生命线,京城的文武百官、前线的官兵将士,都靠这些漕粮养活,所以,朝廷专门在运河的咽喉之地——淮安设了一个漕运总督府。漕运总督是二品官衔,常兼任兵部侍郎,所以很多时候是从一品。   在清代,朝廷设有九大总督,如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等,都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此外,还有两个非地方长官的总督,一是漕运总督,一是河道总督。河道总督负责治理全国的水利,主要是治理黄河,原来设在山东济宁,清康熙年间迁到了淮安的清江浦。   于是,两大总督府齐驻淮安城,加上淮扬道府、淮安府署、山阳县署等,城里官衙密布,有“官比民多”之说。   我是在今年5月的一个清晨到达淮安的。沿镇淮楼东路向西,一路走过汉韩信祠,往前一两百米,即到了镇淮楼脚下。   镇淮楼是古淮安的地标建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800年。从外表上看,很像小型的北京前门箭楼。并非淮安才有镇淮楼,在安徽和县也有一座,由此可见,当年淮水危害最深的地区就在苏、皖二省,而这里的人多么治淮心切。   在镇淮楼之北,就是当年的漕运总督府,总督府再往北,就是淮安府署。三座官制建筑,构成了古淮安城的中轴。这让你想起了什么?——来自北京的人很自然就想起了北京城。北京的中轴线穿越前门、紫禁城,一直到鼓楼,最高权力机构坐镇其上。而淮安,看上去就是一座小北京。   如今,镇淮楼还在,淮安府署也在,而漕运总督府只剩下一个大门、两座石狮。当年总督府的地界上,现在是遗址公园,一处处地基座与基石顺序摆放,可以想象出原来大堂的规模。在遗址北部,建起了一座漕运博物馆。遗址公园的东西两侧是现代化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商铺店面内外,各式家用电器的广告与红红绿绿的时装在风中飘荡,与绿草茵茵的遗址青石奇妙地融为一体。   当年密布的淮安官署群,如今只有淮安府署得以完整保存,是今天全国完整保存的两座府署之一(另一座在河南安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进淮安府署,一种异样的熟悉感觉扑面而来,那是严整的布局所散发出的官方威仪。一条石铺的甬道通向大堂,左边是吏、户、礼三科,右边为兵、刑、工三科,对应的是中央政府的六部。   这样的格局,不是随便设计的。明清衙署的建造都奉行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坐北向南,中轴对称。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牌坊、大门、仪门、甬道、三班六房、大堂、二堂、三堂(即内宅院落)。东侧建筑一般有:土地庙、寅宾馆、厨房、花园、吏舍等;西侧多为:牢狱、会客厅、巡捕用房等。整组建筑,体现着规范与谨肃。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官署规制贯穿上下,只是尺寸与装饰不同,最高级就是故宫。所以,这里虽是四品官的府署,却是一座微型的紫禁城啊。   在淮安城最鼎盛的时期,“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生活着上百万的人口,曾经位列全国十大城市之八,繁华似锦。然而她繁华的主要来源,乃是国家财政的倾力支撑。设在淮安清江浦的河道总督府(今天已不存),每年要花掉近千万两银子来治理河道,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银子大量地进来,又大量地花掉,这里怎能不繁华?   然而,1855年,黄河再次北迁,河道总督衙门撤了。1901年,朝廷颁布漕粮改折诏,漕粮的征收由实物变为货币,保留的一小部分实物也改为海运。1904年,清王朝正式撤裁漕运总督。   仅仅百年间,淮安便衰落下来了。   今天的淮安府署里,游人稀少,半天时间只见到两三拨游人。近2万平方米的府署,空旷肃穆,仿佛是淮安闹市里的一个例外,远没有近旁的周恩来故居热闹。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这座古城,他出生的驸马巷离漕运总督府仅数百米之遥。当年的官宦人家,大抵都住在这一带。周家的祖辈,曾经官至知州一级。在淮安古城的拆迁改建中,驸马巷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让我们得以领略淮安传统民居的风韵。   周恩来诞生之际,河道总督已撤裁多年,6年后,漕运总督也裁撤了,周家的家道也过了最风光的年代,但大户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