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若干问题 .doc

建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若干问题 .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若干问题

建构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的若干问题 陈爱武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10097)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是指在诉讼系属后至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前所运行的包括交换收集证据、确定争点等一系列诉讼活动的总和。从国外情况看,两大法系各主要国家都在其民事诉讼法中设有完备的审前准备程序,尽管他们创设这一程序的初衷有所不同,如美国的准备程序更多地着眼于程序保障,其目标是解决诉讼公正问题,而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的审前准备程序则首先是为了解决诉讼拖延,实现其对诉讼效率的追求,其次才是防止证据突袭等诉讼公正问题,但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民事审前程序当作一个与审理程序并重的独立阶段(程序)。反观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多年来一直被民事诉讼法学界和实务界所忽视,在建国后的两部民事诉讼法典中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审前准备程序。尽管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我国实践中已经开始进行审前程序的改革,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学界也展开了研究和讨论,甚至审前准备程序已经成为民事诉讼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研究很多属于介绍、分析、比较域外经验,针对我国情况的具体论证却多不够充分,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我国审前准备程序建构的若干具体问题、具体制度进行系统论证,已期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有所助益。 一、审前准备程序及其功能 (一)国外关于审前准备程序的一般规定 1.美国 民事审前准备程序最早源于美国。美国有着陪审制的历史文化传统,而陪审团审理,必然要求实行集中审理主义。要实现实效性地集中审理,双方当事人必须在审理之前明确争点,固定相应的证据资料,为审理作好准备,惟有如此,其判决才具有正当性。因之,在美国民事诉讼中,审前程序受到特别重视,并成为独立于审理程序的一个独立程序。 美国的审前准备程序主要是由诉答程序(Pleading)、发现程序(Discovery)和审前会议(Pretrial Conference)构成。 所谓诉答是指在法庭正式开庭审理案件之前,当事人之间为了明确双方所争执的焦点而交换诉状和答辩状的诉讼程序。就整个诉讼程序而言,诉答程序是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从而使诉讼开始的程序。在美国1938年《联邦民事诉讼规则》颁布之前,审前准备阶段只有诉答程序。1938年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规定了证据开示程序和审前会议制度,开创了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一个新时代。发现程序实质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相互获取对方或者案外第三人持有的与案件有关的信息和证据的一种方法。发现程序是审前准备程序最具特色的一个程序,从实践看,其发现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凡是与诉讼标的相关的且不属于保密特权范围的任何事项都可以进行发现。美国的审前程序一般由双方当事人及其律师主导,法院仅仅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如当事人请求或法院为了程序管理的需要。但为了促进诉讼程序的进程,及早建立和继续对程序的控制,避免程序拖延,法院也可以依职权命令双方当事人到庭举行审前会议,甚至根据案件复杂情况,法官可以决定召开多次审前会议。 2.德国 德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在19世纪以前,德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审前程序,因为当时的民事诉讼实行“一步到庭”的做法。19世纪后期,德国颁布了民事诉讼法,其中涉及到一些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但内容十分简单。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审前准备程序,已有的审前准备程序又十分粗陋,导致实践中法院多次开庭,诉讼效率极为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1977年德国《审判程序简化促进法案》确定了集中审理的原则,规定了准备程序。发展到现在,德国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审前准备程序,且独具特色。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两种审前准备程序:一是早期的口头听审,二是书面准备程序。由法院任选其一进行适用。在前一程序中,法院先确定口头听审日,然后可以通知当事人本人、双方律师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场进行辩论。双方当事人也可以通过交换答辩书、再答辩书等文书进行准备,其目的主要是整理争点和固定证据。如果案件的争点已十分清楚和确定,则法官可以作出一个终局判决;在后一程序中,法官应当规定当事人提交有关书证的日期,然后限期进行书面交换,使对方当事人得到必要的了解。如果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攻击防御之方法,原则上产生失权效果,除非在法官依其自由心证认为准许提出不致于迟延诉讼的终结或当事人就逾期无过失时。 3.日本 日本的审前准备程序也有自己的特色。在1996年日本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它没有明确区分审前准备程序和法庭审理程序,1996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系统规定了明确的准备程序,2003年日本又修改了民事诉讼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程序。日本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初衷与德国基本类似,即都是为了解决诉讼拖延问题。其审前准备程序有三种。一是预备性口头辩论程序,主要对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如公害、药害案件审理时采取公开性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