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储热保温和环境调控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机理研究.doc

建筑储热保温和环境调控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机理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储热保温和环境调控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机理研究

2015年教育部推荐项目公示材料(自然奖、自然奖-直报类) 1、项目名称:建筑储热保温和环境调控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其机理研究 2、推荐奖种:自然科学奖 3、推荐单位:东南大学 4、项目简介: 建筑节能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仍远远高于国外,对高效保温节能、储热控温、调湿等复合材料等开展系统的研究是实现降低建筑能耗、调控建筑物室内环境的关键。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亟需解决的如下问题:1 缺乏复合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改性机理,未能从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出发阐明改性机理;2 对复合材料中的湿热传递与气体迁移过程仍不清楚,阻碍了复合材料新结构的构建、设计与制备。本成果在国家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利用多元纳米复合方法与理论,开展具有高效节能、储热控温、环境调控等功能的复合材料的创新设计、制备研究与机理分析,并对复合材料中的湿热传递与气体迁移过程建立理论模型,进行模拟,为实现建筑节能、调控建筑物内环境提供系统的复合材料创新设计依据。本成果的重要科学发现如下: 1 新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设计与改性机理、传热机理:从微观尺度出发,利用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进行有机/无机多元复合与微结构调控与创新设计,改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储热控温性能。成功地利用碳材料通过插层组装的纳米结构构建、改善导热性能,建立了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阐明改性机理,实现对纳米复合相变材料微结构的有效控制。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双温度模型并对相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固液相变传热机理。本成果突破传统的复合材料宏观制备的方法,为开拓复合相变材料的设计新方法、多孔材料内相变过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2 新型复合保温结构材料的设计与改性机理、传热机理:从微纳观尺度孔隙分布出发,设计超轻高性能加气混凝土,实现结构自保温。揭示纳米材料、纤维等对加气混凝土材料的保温增强作用机理。创新性地提出“两步法”,设计出强度高、超轻高保温的新型高性能加气混凝土。突破性地利用仿生技术,仿甲虫前翅微结构,首次提出完全一体化蜂窝轻质保温结构材料的概念、三维模型与设计方法。利用玄武岩纤维增强木塑,获得保温性能得到改善的新型木塑材料,首次提出两类界面模式。阐明了新型复合保温结构的设计与改性机理。为发展新型保温复合材料与结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5、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完成人1: 姓名:李敏 职称:教授 单位:东南大学 排名: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对“重要科学发现”一、二做出创造性贡献。从复合材料的微观尺度出发,进行有机-无机的多元复合与微结构调控与创新设计。利用碳材料通过插层组装的纳米结构构建、改善导热性能,建立了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阐明改性机理与传热机理。从微纳观尺度孔隙分布出发,创新性设计超轻高性能加气混凝土,实现结构自保温。揭示纳米材料、纤维等对加气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保温增强作用机理。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投入的工作了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以上。 完成人2:姓名:吴智深 职称:教授 单位:东南大学 排名: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2012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高性能及结构性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的高性能及增强结构关键技术,排名1,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4年,高性能长寿命光纤传感技术及其结构健康监测理论和系统创新,排名1,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一、二有重要贡献。参与实现了新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设计与改性机理、传热机理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 “两步法”,设计出强度高、超保温、耐火性能好的新型高性能加气混凝土,揭示纳米材料、纤维等对加气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保温增强作用机理。对重要科学发现一、二、三均有重要贡献。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投入的工作了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完成人3:姓名:陈振乾 职称:教授 单位:东南大学 排名: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于2013年获得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一、三有重要贡献。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双温度模型并对相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固液相变传热机理。建立了微孔隙调湿、建筑材料热湿耦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模型,实现了高效复合调湿材料的技术创新。建立了多孔建筑材料中有机挥发物吸附与扩散的分形网络通道模型。在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投入的工作了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完成人4:姓名:陈锦翔 职称:教授 单位:东南大学 排名: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二有重要贡献。利用仿生技术首次提出了完全一体化蜂窝板

文档评论(0)

kabud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