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叶枯病技术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又叫鱼目斑病、白星病、斑点病 病害:真菌病害 病原:无性世代:番茄壳针孢菌(Septoria lycopersici Speg.)壳针孢属球壳孢目半知菌亚门真菌。 侵染循环 : 番茄斑枯病以菌 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土中的 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也可 以在多年生的茄科杂草上越 冬,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到寄主,并从寄主表皮上萌发后从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分枝的吸器穿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菌丝成熟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发病条件 : 在菌源多和气候、栽培条件充分有利于发 病时,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1 气候条件:病菌发育适温22~26℃,12℃以下或27.8℃以上发育不良。相对湿度在92%以上利于发病。温暖潮湿和阳光不足的阴天,有利于斑枯病的产生。 2 栽培条件: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缺肥、连作等不良的栽培条件下,植株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易发病,在低洼地、排水不良病害易流行。 危害部位 : 叶柄、茎、花萼、果实 危害症状 : 叶片染病,先从下部老叶片开始,初期背出现水渍状小圆斑,后叶两面都出现圆形和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白色,凹陷,病部表面散生稀疏、隆起的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渐枯黄、脱落,形成穿孔。茎上病斑椭圆形,褐色。果实上病斑褐色,圆形 防治方法 : 1.种子: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如果种子带菌,可用50℃温汤浸种25分钟,晾干备用。 2.轮作:重病地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4年轮作,最好与豆科或禾本科作物轮作。 3.选用抗病品种 如浦红1号、广前4号、蜀早3号等。 4. 育苗:育苗应在无病区建畦,或用无病的大田土换土育苗,防止苗期染病。 5. 加强田间管理:选高燥易排、能灌的地块栽培。低洼或高畦地采用高畦或半高畦栽培。定植不宜过密,合理及时整枝、插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多施有机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及病株残叶,减少菌源。 6.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4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用7%叶霉净粉尘剂1 kg / 亩,或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之一,每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即可。 核心提示:番茄叶、叶柄、茎和果实均可感染,以开始结果期发病最重。叶片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浸状不规则小斑,进而扩展到叶片正面,并扩大成直径1.54.5毫米的圆斑,周围暗褐色,中间灰白色,以后出现散生小黑点。叶柄上病斑与叶片相似。 此病为真菌感染,在25℃温度和近饱和湿度条 * 1、番茄斑枯病 形态特征 : 分生孢子器黑色扁球形,大小49~128 um×49~122um,初着生于寄主表皮下,后逐渐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无色,丝状,有3~9个隔膜,大小45~90 um×2.3~2.8um。 生理生化特征 : 菌丝发育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温度为20℃或25℃时,病斑发展快且易产生分生孢子器,而在15℃时,分生孢子器形成慢。病菌的潜育期4~6天,10天左右即可形成分 生孢子器。 危害对象 : 番茄、茄子、马铃 薯以及茄科杂草。 分布 : 我国南北方大部分地区。 *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