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僧侣交往诗中的谐趣及其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白与僧侣交往诗中的谐趣及其意义

李白與僧侶交往詩中的諧趣及其意義 蔡依玲 前言 在《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一書中有言:「唐代在思想史上往往被視為佛教特盛的時代,而在實際的歷史場景之中,卻是儒、道、釋並行的」。從漢譯佛經以來,一直到兩晉之際,佛教才真正深入士人的生活、進入中國傳統文化較核心的地帶,《世說新語》當中便記載了不少僧人與文士的交遊情形。從魏晉到唐代之間,佛教為了便於傳播,逐漸吸收、會通中國本土思想的成分,如玄學、儒道思想等等,以調和而能使佛教更易被人民接受,影響力日益擴展。唐代雖因帝家之故尊李姓,使得道教份外受到重視,並在唐高宗時被定為國教,不過「早在唐太宗打天下圍攻王世充時,就曾得到少林寺和尚的援助……武則天擬篡唐稱帝,沙門懷義、法明等撰《大雲經疏》,盛言受命之事,結果“釋教開革命之階”……中宗朝,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參與鎮壓張易之之亂,以功授鴻臚卿……」可知朝廷與佛教勢力之間仍存在密切的關係,因此除了後來的唐武宗毀佛之外,其他帝王多半仍秉持予以佛教尊重的態度。李白生於武后執政末期的長安年間,為了打壓李姓皇室,武則天曾大力尊佛,以致玄宗當政初期曾抑佛揚道,但政權鞏固後仍優禮佛徒,使得佛教能在盛唐持續發展。 李白與道教的關係深厚已為眾所周知。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記載:「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因母親生產前夕曾夢太白星君而命名曰太白,李白可說在出生前就與道教有所淵源,從詩作中亦可發覺其對道教的了解與對仙境的嚮往,他甚至還曾受籙成為一位真正的道士。在前述的時代環境氛圍及他個人的背景之下,他如何看待佛教?便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目前的研究者大體同意,李白是一個能夠兼容並蓄、對不同文化的好奇心與接受度較大的人,從他的詩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佛家的影子。不過,李白在現實生活裡,確切地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佛教教徒?這點或許我們能由他描述與當時僧侶交往的詩作中一探端倪。 葛景春在《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及「在李集中直接與佛教有關及與僧人交遊的詩文就有五十餘首之多」,而就筆者個人統計,可直接看出李白與僧人交往的詩篇約有二十二首。從李白與僧侶的交往詩看來,除了一般的交游情形之外,還隱然存在著一些諧趣。其意義為何?本文由此視角切入,以《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前七冊中可見的與僧人交往詩為底本,間以李白其他提到佛教概念的詩作作為旁證,盼能更加了解他與僧侶交往時的態度,並為他對佛教的接受加上一個註腳。   目前學界對李白與佛教、僧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李白的佛教思想探討、李白思想中儒、釋、道等各教的成分比重或不同文化對其影響,以及單篇詩歌的內涵分析等等。就筆者所見尚未有專章討論李白詩裡的諧趣,也未見提出李白與僧侶交往詩中存在諧趣並探究其意義者,是故筆者不揣譾陋,試從中探究之。 二、中國詩文中諧趣成分的傳統 李白的詩中是否確實存在一種諧趣?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本文所指的「諧趣」定義為何。《文心雕龍.諧讔第十五》言:「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然而劉勰認為諧辭讔言一定要「會義適時,頗益諷誡」,以今日的角度看來未免過於嚴肅。在《說文解字》中,「諧」字義與「詥」字同,段注:「詥之言合也。」有用言語和合、協調之意。「詼諧」此詞依《漢語大詞典》說法,則有「談吐幽默風趣」、「戲語、笑話」的意思。而林語堂在引進西方humor一詞時將之翻譯為「幽默」,他說「幽默是溫厚的」、「最近者為『謔而不虐』,蓋存忠厚之意。」本文所謂的「諧趣」非指諷諌,亦非帶有惡意的嘲笑,即較近於上述的「詼諧」或是「幽默」。 諧趣的成分在中國文學中何處可見,具有什麼意義?張敬在〈我國文字應用中的諧趣─文字遊戲與遊戲文字-〉中提到:「早期例證較少,但見於史記倡優、滑稽各傳的記載……東漢而下,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作品後來居上,特別是數量方面。略舉其目如下……這些善謔、應諧、拊掌、解頤的作品,顧名思義,其妙處多半是以說笑話方式,令人噴飯、胡盧、遣愁一笑。」不過此段文字較偏向「笑語錄」、「詼諧故事」等類型文學的發展介紹。林語堂說:「幽默只是一種從容不迫達觀態度……莊生可稱為中國之幽默始祖。」除了莊子之外,他還提到陶潛,稱之為「晉末成熟的幽默之大詩人」,而「文人偶爾戲作的滑稽文章,如韓愈之送窮文,李漁之逐貓文,都不過遊戲文字而已」。他認為幽默應是一種人生觀、是一種性靈的顯現,而且是可以令人會心一笑的。 那麼,這樣的「幽默」應當如何表現呢?《幽默心理分析》一書寫道:  幽默本身的形式方面,它必須通過機智的、巧妙的藝術加工而具有一種特徵,就像遊玩蘇州古典園林一樣,並不是一進門便一覽無餘,而是曲徑通幽,每每使人發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如此看來,形式豐富、內容多元、時有餘韻的文學,應當是極適合蘊含幽默諧趣的一種載體,「詩」更是符合其「曲徑通幽」特色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