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博物学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里的博物学家.doc

城市里的博物学家   很多人驾车经过延庆,却很少有人注意路边一处山壁上有排大大小小的凹坑,更不知道那凹坑其实是恐龙脚印。   很多人在初夏清晨走过北大校园,却少有人看到畅春园附近的构树正在“喷烟”,更不知道它在做的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运动”。   很多人在家里墙角见过蜘蛛,却少有人知道蜘蛛在蛛网上爬行时只走纵丝,因为横丝黏,纵丝不黏。   曾获布洛斯自然文学奖的《笔记大自然》作者莱斯利曾写:“这个社会流行一种观念,即自然界里最耐人寻味的东西只能在遥远或特定的地方才能找到,其实不然”,“城市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如今的中国都市里也有了一群自然观察家,他们在城市里用画笔、镜头、地质锤等不同的工具去约会自然,并用自己发现的秘密诱惑更多人在都市中爱上自然。 芮东莉:虫子、落叶、马蜂窝,都是我的模特   一到周末,在上海闸北公园里遛弯的大爷大妈就会看到一个皮肤白皙、身材瘦小的姑娘拿着画板在转悠,但又不像写生,因为她不是拿着尺子量树菇的菌盖直径,就是对着柳树上缓慢爬行的鼻涕虫画得兴致勃勃。   “你在干吗?”常有人问她。“我在做自然笔记。”她对这问题早习以为常。   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芮东莉,前不久,她刚把自己过去两年多里做的自然笔记集结成书出版。   2009年她读到教人用文、图记录身边自然的《笔记大自然》,很快着迷并想效仿。起初没学过画的她因担心画不像而迟迟没有动笔,后来还是一丛野菱“说服”了她。   野菱是她作为志愿者去上海科技馆湿地打捞过度生长的水草时,被她顺带捞上来的。当时野菱已快腐烂,但她觉得样子还是挺好看的,于是把它带回家养在清水里。第二天去看,她发现野菱上多出了一个遍布黑点的长条形“小口袋”。她估计是之前就附在野菱上的卵囊,刚打捞起来时无色透明,所以她没留意到。又养了几天,“透明口袋”里的黑点越变越大,到最后就变成一个一个的小螺,破囊而出。   “太有意思了。”她迷上了野菱向她展示的奇妙小世界,但考虑到这些小生物在家养不好,她决定把它们带去公园小池塘放生。放生之前的2009年12月5日,为留纪念,她以野菱和小螺为观察对象写下了自己第一篇自然笔记,从此一发不可收。   平日里,她用一张A4纸和一支黑色中性笔就足以给自然画像。尺子、放大镜、彩色颜料、小照相机则属于她的升级装 备。   开始做自然笔记后,她越来越多忆起儿时在山野中的玩耍。她记得故乡攀枝花山里有一种叶子狭长如手指、背面长满毛刺、可以粘在衣服上的野草。童年时她每次在山路上走,都喜欢用这叶子在衣服上贴出各种图案。   但她至今不知道那野草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她连野草的具体模样都已淡忘,“尽管捧着厚厚的植物图鉴,却不知该从何处查 起”。   儿时没有好好认识自然的遗憾也成了芮东莉如今做自然笔记的一大动力。“边玩边记的过程中,我开始能叫出身边动植物的名字,知道它们的习性。”   芮东莉搬到现在的家已有九年,每到夏天都有长得像西瓜子的小虫飞到她家。原来她从不多看它们一眼,做自然笔记之后,她把这些小虫也作为观察对象,她很快发现“西瓜子”们长得还不一样,有的背上毛茸茸,有的背上亮晶晶,查了资料才知道前者是黑绒鳃金龟,后者是小黑棕鳃金龟。现在再看到它们,她感觉“像见到邻居一样”。   2011年,芮东莉在博客上发了一年多自然笔记后,开始有媒体关注并报道她。今年4月开始,上海市教委请她去校园推广自然笔记的教学。如今芮东莉每周都会去上海的中小学给孩子们上自然笔记课。   十几个马蜂窝是她课上的常用教具。这些马蜂窝有的是她自己捡的,有的是朋友知道她有收集的嗜好,捡到后送给她的。   课上,她会问学生:“马蜂窝是用什么做的?”胆大点的孩子会伸手去捏,鼻子凑过去闻,“树叶”“土”“纸”……一番研究后,孩子们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说纸做的小朋友回答最正确。”她举着马蜂窝跟学生们解释,这个窝的形成原理跟人类用纸浆造纸是一样的——人把植物纤维打成浆再晒干就成了纸,马蜂是把树皮、树叶在嘴里嚼烂之后再吐出来垒成窝,造马蜂窝的原料其实就是纸浆。   芮东莉紧接着对面露惊奇之色的同学们说:“刚才你们在研究马蜂窝是什么做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个自然之物做了有趣、细致的观察,如果你们把自己的观察画下来,那就是篇精彩的自然笔记 了。”   孩子们做的自然笔记时常让芮东莉感受到另一个自然。今年5月份,她带着学生在上海植物园做笔记。从他们的笔记里,她发现在孩子耳中,风“沙沙”吹着树叶,如铃在摇晃;乌鸫鸟“叽”地一声飞过,好像一把锋利的短剑一掠而过;灰喜鹊“嘀咕嘀咕”很有节奏的叫声,好像小闹钟在响…… 刘顾有容:拍着拍着,就成了植物 AV   过去四个多月里,北京姑娘刘旸第一次留意到,自己家车棚旁斜着长出来的小树原来叫构树,而且它会“喷烟”;母校北大的草坪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