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明“看海”谁之过忽视地下管网成城市通病.doc
昆明“看海”谁之过忽视地下管网成城市通病
在经历了一轮轮暴雨后,7月21日昆明市主城区的上空再现蓝天白云,但地上的雨水仍在肆虐着这座城市。
7月18日晚至19日上午,特大暴雨袭击着昆明市,其中主城区降雨量达214毫米,致使城区多处道路、隧道、居民区积水严重,财产损失巨大。在强降雨的袭击下,市区内不少街道洪水汇积成河,低洼处片片汪洋,穿城而过的盘龙江更是水位猛涨,倒灌入城,多条主干道处于断交或局部断交状态。
进入2013年夏季以来,包括北京、广州、武汉和成都在内的许多地区和城市都遭遇了暴雨袭击,均造成人财物的严重伤亡和损失。早在2012年末召开的年度工作会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曾说:“作为一座城市的市长,有责任也应该了解城市地下管网的情况。”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发展迅速,但城市面对暴雨水灾的防控能力却显得极为脆弱,现代城市由于人口与资源密度过高而导致水灾造成的损失也不断攀升。”昆明市人大代表李春光说,“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农业用地不断被开发为新兴市区,城市化加速地面硬化。由于城市表面是独特的不透水结构,导致雨水的下渗和汇流速度骤降,严重削弱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上面是城市,下面是农村
五年前的暴雨和水灾还让昆明市民记忆犹新,“2008年7月那一次市政府的招牌都差点淹掉了”。五年后,暴雨和洪水再度呈现在眼前,一名昆明市民在微博上感慨:“一大早起来就发现到处被水淹,到处都在堵车,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的确,除了广播电台上有些淹水和堵车的消息,当地官方电视台似乎动作缓慢,而平时积极发送各种政府命令和宣传口号的手机短信也一直没有消息。人们不知道还要不要上班,但仍然迎着大雨出门了,把别人也把自己堵在了整座城市的风雨里。差不多到上午十点,政府职能部门开始运转,持续通告灾情和领导们的忙碌身影,以及对市民出行的忠告。
昆明市的一名官员则说:“不仅仅是昆明,应该说全国所有的城市如果遭遇到这样的暴雨,几乎都会被淹。”
上述官员认为,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属于“上面是城市,下面是农村”。言下之意是中国现在城市建设发展迅猛,每一座城市在地面上看起来都非常壮观,但其地下的各种排水系统却非常简陋和原始。
云南省的一名市政设施人员说:“解放前或新中国早期的下水管道一般只有30-50厘米的直径,后来也只增加到100-120厘米。”
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大的下水道系统,这名市政人员表示 “下水道技术上需要考虑暴雨重现期,这就涉及到对暴雨强度值取多大的问题,有关国家标准规定是两到五年,具体实践中一般取三年。即以三年为一遇,如果被淹可视为正常情况,关键在于现有的三年标准都没有执行好。而昆明的暴雨也是数年才一遇,所以在此前施工时很难以此为暴雨强度标准,这样以当地的经济能力考虑是不科学的。”
按昆明市排水公司总经理赵思东的介绍,昆明排水系统对降雨的承受能力,为一小时内降雨30毫米的强度,而7月18-19日昆明的最大降雨高达214毫米,已经远远超过昆明的承受能力。但这个说法在微博上广受昆明市民的质疑:“1小时30毫米,那么粗略算一下,全天降水720毫米才会超出设计标准。即使有峰值影响,也不应该200多毫米就搞成这个样子”。
昆明市人大代表李春光指出了另一个问题,许多城市规划只偏重表面,只注意地面美化,却不注重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其次是水灾预警与灾后的危机处理系统缺失,导致市民灾难应对能力较弱。
他说:“随着昆明城市化的发展,原有市区里固有的洼地、坑塘等自然储水地被挤占甚至消失。这些天然储水地的消失也导致昆明抵抗水灾能力下降,譬如此次遭灾严重的白龙寺区域,原先有个‘白龙潭’,结果填埋后全盖上了商品房。”
“现在流行说的‘政府工程’、‘领导工程’或‘政绩工程’如果遇到经费紧张,首先就考虑削减下面的费用。”云南省一名市政设施专家说,“作为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士,我在许多重要会议上都提出了这些问题,但是始终得不到领导们的重视和采纳,所以每次暴雨被淹是必然的。”
政府承诺不敌市民感受
2010年6月,昆明市曾向社会通报了主城老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完善工程情况,将投资28亿元开展主城二环路内雨污分流改造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工作,并提出主城1868家单位,要在当年10月30日前实现雨污完全分流。
昆明市表示,在雨污合流制的排水体制下,一方面污水通过雨水管排入穿行于市区的入湖河道中,污染水体,破坏水环境;另一方面雨水随市政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降低了污水处理效率,增加处理成本,“并且由于没有独立的雨水、污水两套排水系统,进入雨季后,雨水排泄不畅,极易发生淹积水。”
不过,花巨资进行管网工程建设后的昆明市,大雨引发淹积水的情况似乎并没有明显改观,相反在2013年的这个夏天里洋相出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