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街琐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斜街琐事.doc

斜街琐事   半个多世纪后,这条曾经留下众多文化名人踪迹的胡同,已经变了原来的模样。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眼看着故土渐渐成为孤岛,摇摇头说:“胡同变了。”   “来啦!”穿着橙色制服的清洁工走进胡同,朝澡堂前的鸟笼高喊了一声。   “来啦!”红嘴八哥尖着嗓子学了一句。   清洁工大笑说:“每天经过这里,我都会逗弄它一下。”说完,他骑上自行车,摇着车铃,消失在弯弯曲曲的胡同中。   红嘴八哥“家”的深处是一条宽敞的胡同。胡同斜斜地延伸700余米,贯穿大栅栏商业街和琉璃厂东街,是前门大栅栏地区的一条核心胡同,名为杨梅竹斜街。   相传,从前有一个姓杨的媒婆住在这里,故名为“杨媒婆斜街”,清朝时期谐音雅化为“杨梅竹斜街”,并一直沿用至今。站在斜街的高处,能望得见高高的前门楼子。用老北京话说,这里是正儿八经皇城根儿下的地儿。   1950年,《人民日报》将杨梅竹斜街作为旧城“文化遗产宝藏”的范例进行了报道。那时的胡同,地面坑洼不平,小巷里蚊蝇滋生,老旧的四合院建筑摇摇欲坠,一副破败衰落的景象。   半个多世纪后,这条曾经留下众多文化名人踪迹的胡同,已经变了原来的模样。空中纵横交织的电线消失了,违章建筑拆除了,新地砖铺设好了,“新街坊”搬进来了……一切看上去很美好。   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眼看着家园慢慢变化,眼看着故土渐渐成为孤岛,他们摇摇头说:“胡同变了。”   胡同外,京城最初的模样早已面目全非。   两棵杨树   民国时期的杨梅竹斜街曾是著名的“出版一条街”。现在,居民们的“新街坊”是一群搞文化的年轻人。从2012年开始,配合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文化展示体验区”的定位,铃木食堂、米念、独奏者咖啡店等创意时尚店铺纷纷进驻杨梅竹斜街。   2013年10月19日,搞文化的年轻人在为“餐+电影”活动做准备。即将播放的电影是《乐士浮生录》,讲述的是一群古巴音乐人如何摆脱束缚,获邀进入美国音乐圣坛演奏的故事。   同一时刻,刚搬进杨梅竹斜街没几天的独奏者咖啡店门口,聚集了许多愤怒的居民。   事件是由51号院的两棵杨树引发的。杨树枝干粗壮且严重倾斜,对院内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危险。居民向市园林局申请了两年,终于得到伐树的批复,却被“这帮搞文化的”年轻人以“绿色环保、保护景观”为由加以制止。   被伐了一半的杨树,斑驳的躯干上,隐约可以看见生锈的铁丝。那是前几年为了防止杨树倒塌栓上的,现在已经长到了树里。   51号院居民张爱国(化名)被树根堵得连家门都难以打开。他摇着头说:“这帮孩子太年轻,不懂得这个树。”两棵杨树易生虫,易招雷,树干已被虫蛀空,随时可能倒塌。   咖啡店前陆续有参加“餐+电影”的年轻人经过,他们穿着文艺,脸上写满或是好奇或是漠不关心的表情,但没有人为之停留。   居民与年轻人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并非只与杨树有关。   51号院的邻居是刚搬进来的标准营造事务所。事务所正在做的是关于“微胡同”的创意,“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这是‘标准营造’的第一个胡同项目,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年轻的工作人员张明明语气中带着憧憬和信心。   标准营造事务所的大门是用从居民手中购买的木板拼成的,从外面看,像是还没完工。张爱国指着门说:“原来挺好的门给拆了,弄一破木板,花了好几千,跟难民营似的,破坏中国形象。”   张爱国今年50岁,在杨梅竹斜街51号院住了5年。他用一句话总结“微胡同”:“理念有点超现实主义。”在他眼中,房屋的形态无法让人接受,“太超前了,不实惠。家具摆哪里?冰箱彩电摆哪里?”   短短两年,杨梅竹斜街分成两派,一派是原居民,一派是新街坊。   过去闲来无事,居民们总爱搬个板凳坐在胡同里唠嗑。现在,咖啡店门口不允许居民坐,因为那是收费的服务区。   米念店铺门口摆着一个艺术品,许多泥塑小人组成一个正方体,是店主根据“你是大多数吗”这一话题而做的。米念经营者嘉文说:“这个泥塑想表达人们如何在追逐个体需要的同时,又能跟群体保持一个很好的关系。”   也许在杨梅竹斜街,他们能找到这个话题的答案。   老北京变了   长着两棵杨树的51号院,原来居住着十几户人家,腾退后,院子里只剩5户,关桂兰(化名)是其中之一。   旧时的老北京四合院非常讲究,院子里种树、养花,有的还置有金鱼缸、搭有葡萄架。现在,关桂兰所住的四合院已经被私搭乱建成大杂院,但她还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种上了葫芦、丝瓜。植物结果的时候,够左邻右舍吃好长时间。   院子里很安静,听不到外面的喧闹声。她笑着说:“夏天如果不关窗户,都能听到对门的胖小伙打呼噜。”后来,胖小伙搬走了。再后来,胖小伙回来转了个弯,说后悔从这里搬出。   关桂兰的儿子在澳大利亚,她去过一次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