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烂喉痧doc.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烂喉痧doc

第十五章 烂 喉 痧 基本内容 △定义: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特点: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古人将其归于温毒的范畴。 △季节: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文献:本病以咽喉溃烂、肌肤痧而定名为“烂喉痧”、“烂喉痧”;或因肌肤痧赤若涂而称为“痧”“丹痧”;或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行而归属疫病,故名“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痧”等;或因其系感受时行之气而发,又称为“时喉痧”等。 《金匮要略》描述“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之“丹毒”,症状叙述类似本病。《千金翼方》中列有“丹痧”的证治,亦与本病有关。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见于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卷五·疫门》中,记有数案“喉痛,丹疹,舌如,神躁暮昏”的病例,与本病酷似。清代有关本病的专著较多,如金保三的《烂喉丹痧辑要》、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等。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烂喉痧即西医学中的猩红热。 一.病因病机 病因 内因:正气不足(素体阴虚),或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外因:感受温热时毒。感受温热时毒的途径有与患者直接接触和经空气传染两种。陈耕道《疫痧草》说:“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染;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所致虽殊,其毒则一也”。 病机 初期温热时毒由口鼻侵入人体,邪郁卫表,同时肺胃受病,热毒之邪蕴伏于肺胃,内外充斥,是烂喉痧病机的关键所在。肺合皮毛,胃主肌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热毒怫郁于肌表则表现为卫表见症;热毒窜扰血络则见肌肤丹痧;热毒上壅咽喉则咽喉红肿溃烂。何廉臣说:“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肺经气分则烂喉,并入胃经血分则发痧”。又说:“喉痧气血同病,内外异形,其病根不外热毒,热胜则肿,毒胜则烂”。中、极期时毒剧烈,则可直陷心包,内迫营血,表现为包络内闭或营血热毒壅盛,甚则内闭外脱,其咽喉肿痛,肌肤痧,渐次加重。后期毒去阴伤,每可见阴津亏耗证候。 二.诊断、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有典型的临床证候,以急性发热,肌肤痧,咽喉肿痛糜烂,舌红绛起刺状如杨梅为特点。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有较强的传染性,有与烂喉痧患者接触史。 4.属于本病的猩红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子培养可获得A组链球菌。 (二) 鉴别诊断 1.白喉虽以咽喉肿痛为特征,但有典型的白色伪膜,且无皮疹。 2.麻疹虽有皮疹,但皮疹于病后三天左右出现。烂喉痧发病当天即可见皮疹;麻疹皮疹先从发际、头面开始,而后波及全身,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烂喉痧皮疹初见于颈部,迅速遍及全身,皮疹间无正常皮肤。 3.药疹有用药史,无杨梅舌,一般无咽喉红肿,破溃糜烂。 三、辨证论治 烂喉痧的辨证首在通过察痧、视喉、观神、切脉来判断病势发展的顺逆。凡痧疹颗粒分明,颜色红活,咽喉浅表糜烂,神情清爽,脉浮数有力者,系正气较盛,能使邪透达,属于顺证;若痧疹稠密,急现急隐,颜色紫赤,咽喉糜烂较深,神昏谵语,脉细数无力等,则为正不胜邪,邪毒内陷,属于逆证。治疗以清泄热毒为原则。夏春农《疫喉浅论》云:“疫喉痧治法全重乎清也,而始终法程不离乎清透、清化、清凉攻下、清热育阴之旨也。”初起邪在肺卫、病邪较轻,病位较浅,治宜辛凉清解,以透邪外出;病邪传里后,热极化火,治宜清火解毒,阳明腑实者可用苦寒攻下以泄热;热毒陷入营血者,注重清营凉血;若气营(血)两燔者,宜清气凉营(血)。后期营阴津液耗伤余邪未净者,治以清营养阴为主。 (-)毒侵肺卫 时毒外袭肌表、内侵肺胃 【证候】初起憎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脉浮数。 【病机分析】①邪犯肌表,邪正相争。②肺胃热毒上壅咽喉,热毒迫及营分,外窜血络。 【治疗】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方用清咽栀豉汤内服,玉钥匙(焰硝、硼砂、冰片、白僵蚕)吹喉。 夏春农《疫喉浅论·疫喉痧论治》认为:治疫喉之关键,惟在善取其汗,有汗则生,无汗则死。丁甘仁也指出:烂喉丹疹,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方用豆豉、薄荷、牛蒡子、蝉蜕辛透表郁以疏散热毒;以山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僵蚕、马勃、桔梗、甘草开结利咽;以水牛角合辛凉之品意在凉营解毒透疹;另用芦根护阴生津,灯心草、竹叶清心并导热下行。玉钥匙功能清热利咽,定痛消肿,用于喉痧初起咽喉红肿而未糜烂者。 (二)毒壅上焦 表邪已解,热毒壅于上焦气分。 【证候】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分析】①气分炽盛。②热毒蕴结不解,上壅咽喉,串入血络。 【治疗】清气解毒,凉营退疹。方用余氏清心凉膈散加味。 本方为凉膈散去硝、黄加石膏、桔梗而成。方用连翘、黄芩、竹叶、山栀

文档评论(0)

pea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