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内与种间关系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保护色 * 警戒色 * 警戒色 * Lotka-Volterra 捕食者-猎物模型 条件: 一种捕食者和一种猎物 捕食者和猎物数量相关 无捕食者时猎物指数增长、无猎物时捕食者指数减少 模型 dN/dt = r1N-ε PN dP/dt = r2P-θ PN 猎物零增长: r1 N = ε PN 或 P = r1 / ε 捕食者零增长: r2P = θ PN 或 N = r2 / θ 不论种群起始数量如何,都出现猎物和捕食者数量交替升降的循环 *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S Population cycles of snowshoe hares and their lynx predators based on the numbers of pelts received by the Hudson Bay Company *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S Out-of-phase fluctuation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the azuli bean beetle and its braconid wasp predator. * Predator-Prey Relationships * 捕食对猎物数量影响的一些例子 实验 结果 ? 将鸭捕食者(狐狸、浣熊、獾和条纹鼬)从营巢区域除去 ? 一些区域去除狐狸,另一些区域去除小型食肉动物 ? ? 澳洲野犬的控制和排除 ? 鸭营巢密度增加300%,筑巢成功率增加50% ? 北美野兔数量在去除狐狸的情况下增加300%,但在去除小型食肉动物的情况下数量没有变化 ? 十多种中型哺乳动物数量增加,野猪数量大增 * 自然界中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两种主要观点 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群死亡率的一小部分,捕食者仅对猎物种群有微弱影响。 蛇和田鼠 捕食者只是利用了猎物种群中超出环境容量的部分个体,对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雀鹰和大山雀 捕食者对猎物数量有明显影响的证据 热带岛屿引入捕食者后猎物种群的灭绝 (如:太平洋关岛上引入林蛇后,有10种土著鸟消失或数量大大减少) 原因:无反捕食对策 * 食草作用 食草对植物的危害和植物的补偿作用 危害:随受损部位、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 补偿:自然落叶减少、单位光和面积提高、增加种子重量 植物的防卫反应 毒性与差的味道;防御结构:钩、倒钩、刺 植物与食草动物的相互动态 放牧系统:植物-食草动物相互作用系统 牧场依靠放牧维持较高的生产力;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植物和草食动物的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 食草是广义捕食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植物不能逃避被食,而动物对植物的危害只是使部分机体受损害,留下的部分能够再生。 牧食系统协同进化 植物的补偿作用与防卫反应: 生长补偿 机械防御或化学防御 * * * 植物的防卫措施 * 7.3.3 寄生与共生 寄生 偏利共生 互利共生 * 寄生 (parasitism) 寄生的相关概念 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的相互动态 社会性寄生物 * 寄生的相关概念 概念: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存在。 微寄生物和大寄生物 寄生蠕虫和昆虫 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 拟(重)寄生物 食生物者和食尸动物 * 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寄生物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感官和神经系统退化 超强的繁殖能力 复杂的生活史:转换寄主 寄主对疾病的反应 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免疫反应 行为对策:整理毛、羽,逃离病区 植物和低等动物的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局部细胞死亡、提前落叶 寄生物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负作用 → → 减弱 → → 互利共生 * 粘液瘤(Myxoma)和 欧洲兔 欧洲兔于1859年引进澳洲,随后即快速扩散,过度啃食,显著影响当地食草动物的草源 澳洲于1950年使用Myxoma病毒来控制澳洲兔种群 开始使用,Myxoma病毒的毒性极强,数天內即可杀死宿主 但是经过数年后,Myxoma病毒的毒性显著的下降 * 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 寄生物:神经系统、感觉器官退化,生殖系统发达,复杂的生活史 寄主:产生免疫反应,动物的整理行为、迁移。 进化结果:危害逐渐减弱。 * 寄生物与寄主种群的相互动态 与捕食者-猎物的相互作用类似 寄主密度增加→寄生物广泛扩散和传播→寄主种群因流行病而急剧缩小→寄主提高免疫力→易感种群减小、疾病传染力下降→寄主密度增加→…… 与捕食者-猎物种群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