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与季羡林的六十载交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乔木与季羡林的六十载交谊.doc

胡乔木与季羡林的六十载交谊   胡乔木是我国一位素有“大手笔”之称的领导人。他一生写作了大量政论文章,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由于长期与文字打交道,胡乔木对真正有才华的学者十分尊敬,也非常有兴趣结交,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他们真诚实际的帮助,因此受到许多学者、文人的爱戴。这里,我们试记述胡乔木与文化大家季羡林的六十载交谊。   一   胡乔木与季羡林结识于1930年共同就学的清华大学,季羡林读的是外语系,胡乔木最初入物理系,后转入历史系。后来季羡林记述:“我们究竟是怎样认识的,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总之我们认识了。”当时的胡乔木积极要求进步,加入了共青团,开始从事秘密革命活动,还担任了北平市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等职务;季羡林则是认真埋头读书,希望出国。当时,胡乔木希望发展季羡林参与团组织,便在一个晚上,“摸黑”来到季羡林的床头,做说服工作。据季羡林回忆:“我虽然痛恶国民党,但我觉悟低,又怕担风险,所以,尽管他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我这一块顽石愣是不点头。我仿佛看到他的眼睛在黑暗中闪光。最后,听他叹一口气,离开了我的房间。”尽管如此,两人还是结下了友谊。不久,胡乔木从事(季羡林认为是“创办”)一个工友子弟学校的工作,从相熟的同学朋友中约请教员。季羡林受到了约请,愉快地前去“那一座门外嵌着‘清华学堂’的高大的楼房内”上课帮忙。此外,有时早晨季羡林会在盥洗室的洗脸盆中,发现一些手抄或油印的革命传单。他和其他同学心里明白这些东西是哪来的、谁散发的,可并没有一个人去向校方告发。应该说,季羡林对胡乔木他们当时的活动,虽不积极参与,可内心是抱有同情和理解的,否则,这些活动是难以“秘密”进行下去的。   过了不多久,胡乔木转入浙江大学学习,同时从事学生运动工作。季羡林则按部就班,读到毕业,在教了一年中学后,他考上清华大学与德国协定交换的研究生,与另一个“乔木”乔冠华一起,赴德国留学,这一去就是整整10年。而此时的胡乔木,早已奔赴延安,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并担任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秘书。季羡林说:“我们完全走了两条路,恍如云天相隔,‘世事两茫茫’了。”   二   季羡林回国以后,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初的一天,季羡林忽然接到一封中南海发出的信函。信的开头,写信人就急切地说:“你还记得当年在清华时的一个叫胡鼎新的同学吗?那就是我,今天的胡乔木。”季羡林当然记得,一下子,当时的岁月浮现在眼前,“一缕怀旧之情蓦地萦上了我的心头”。   胡乔木在信中说,现在形势顿变,国家需要大量研究东方问题、精通东方语言的人才。胡乔木大约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他征询季羡林的意见,问他是否同意将南京东方语专、中央大学边政系一部分,以及边疆学院合并到北京大学来。能扩大自己的科研队伍,季羡林当然同意。东方语言学系原本并不大,只有几个教师,那些学院人员合并进来后,“东语系”竟成了北大最大的系,一下子“熙熙攘攘,车马盈门,热闹非凡”。   不久,胡乔木来到季羡林当时居住的翠花胡同看望老同学。一进门,胡乔木张口就说:“东语系马坚教授写的几篇文章:《穆罕默德的宝剑》、《回教徒为什么不吃猪肉》等,毛先生很喜欢。请转告马教授。”十数年未见,以这样的方式打招呼,胡乔木似乎想要营造这样的气氛:他与老同学一点不隔阂,寒暄客套可以完全免去。胡乔木身上也没有一点点内阁官员的架势,也许,这就是他与季羡林能够长期保持友谊的基础。胡乔木还注意用了一个老知识分子容易接受的称谓“毛先生”,而非毛主席。这个词出自共产党干部之口,令季羡林觉着很新鲜,所以留有很深印象。   1951年,中央政府将派出第一个大型的文化代表团赴印度缅甸访问。胡乔木想到了老同学,问季羡林愿不愿意参加。季羡林研究的是印度古代文化,却从没有到过印度,当然希望能亲身感受那里的社会文化气氛。胡乔木满足了老同学的愿望。通过这一次文化交流,季羡林畅游了缅甸和印度,对自己先前研究的内容,有了亲切印证的机会。那里的风土人文,给了季羡林“毕生难忘”的印象。能够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他“当然要感谢乔木”。   在之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接连不断。从一些资料中可以知道,胡乔木那些年忙得不可开交。想来,就算他乐意与搞学术的老同学联系,也缺少时间和精神的余裕。季羡林回忆说:“两个‘乔木’(指乔冠华、胡乔木)都是我的朋友,现在都当了大官。我本来就不喜欢拜访人,特别是官,不管多熟的朋友,也不例外。”“说句实在话,我这两个朋友,南北二‘乔木’都没有官架子。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的低级趣味的表现。”“但是,乔木却绝不属于这一类的官。他的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被誉为‘党内的才子’,‘大手笔’,俨然执掌意识形态大权,名满天下。然而他并没有忘掉故人。”有时候,胡乔木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