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是农村隐秘的伤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杀是农村隐秘的伤口.doc

自杀是农村隐秘的伤口   “你们来采访农民自杀的事,不会对庄河不好吧?”作家孙惠芬很是纠结。她怕自己接受采访,会给家乡大连庄河抹黑,有负面影响。   此前,当同是庄河老乡的贾树华发出同行邀请,她犹豫了很久,两年后才决定和丈夫一起参与贾树华的“农村自杀行为家庭影响的评估与干预”调查。而贾树华带领她的团队,已经在大连庄河从事农村自杀研究,长达13年之久。   相比城市健全的自杀心理干预网络,中国农村几乎是一片空白。贾树华邀请孙惠芬加入课题组的初衷,“是想通过她让社会注意到中国农村的高自杀率,继而能够帮助那些因为自杀陷入困境中的家庭”。   《生死十日谈》的发表和出版,确实引发了社会对中国农村高自杀率的关注。但无论是在配合媒体的宣传报道上,还是在中国作协召开的研讨会上,孙惠芬都很低调,她担心这本书的出版令家乡形象受损。   但她没有料到,在看了《生死十日谈》后,庄河市委宣传部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了这本书,并希望基层政府能够采取实际行动,帮助那些因自杀陷入困境中的家庭。这个举动让孙惠芬非常高兴,能通过自己的笔,唤起基层干部的爱心和能量,为改变那些家庭的困境尽心出力,她特别地欣慰,这也让她看到了潜藏在自己身上的能量和责任。   意外之作   《新民周刊》:你为什么说“《生死十日谈》是一本意外之书”?   孙惠芬:这是一本我开始并不想写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喜欢悲剧。《2012》、《唐山大地震》、《南京,南京》,宣传得再好,我都没有看。在跨上了五十岁这个门坎之后,我觉得一个人平静平安地活着,比创作更重要。   我二十几岁才离开乡村,有着长时间的乡村生活,后来因为写作进住大连,我一直在书写我心目中的乡村,天高地远的大地,日常琐碎的日子,人们在日常生活里细微的内心波动,在艰难生活中的坚持和挣扎,这曾经是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也是我写作的所有资源。   在早期的作品里,我关注的是父亲、母亲、嫂子,是村子里的乡里乡亲,那个时候,因为身心没有离开乡村,乡村以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中国发生什么,我很少关注。后来从乡村走出,一点点有了怀乡情感,在回忆和对现实的书写中还乡,也能触及到时代的神经,可我的作品极少涉猎日常生活之外的大事件。   事实上,从贾树华邀请到真正参与调查,我在心里折腾了很久。如果不是树华一次又一次动员,我很难跨出这一步。但这次出门,确实改变了我对家乡的态度,厘清了我跟家乡的关系:她对于我,已经不再是怀念和怀想,而是真实的疼痛。在这疼痛的关系里,我看到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伤口,打开伤口,时代的剧变便尽现眼前。   从2006年6月到2011年6月,5年时间,庄河自杀者高达五百多例。和全国其他县级市同比人口相比,这还是一个中偏低的数字。这让我很震惊。   有一天,一位当地朋友问我,回老家忙什么。我说做自杀调查。他瞪着我问,谁自杀了?我说,不是谁,而是很多人自杀。他以为我耸人听闻:“很多?我怎么没听说?”   这块土地上的自杀者,像秋天落下枝头的树叶,无声无息飘零,归于寂然。因为他们生活在农村,所以几乎无人关注,那些陷入困境的自杀者家庭,基本上是自生自灭,没有社会组织和机构去帮助他们。   对那些自杀者的家庭来说,赵凤、姜立修、曹运宽和三岛由纪夫、杰克·伦敦、张国荣的死没什么两样,可他们的死、死因以及他们活着的痛苦、死后亲人的痛苦,外人很少知道。   自杀是中国农村隐秘的伤口,深藏在农村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下,只有在没有太阳的夜晚,那些伤口才显露出来。   自我救赎   《新民周刊》:很多评论家都被你“欺骗”了,认为这是一本非虚构的书。你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写法?   孙惠芬:我故意这样写,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故事,进行整合,对人物重新进行塑造,通过建立一个现实世界,将读者带到我要表达的小说世界。因为只有小说这种形式,才能承载在我看来更为深广的艺术内涵。   自杀访谈确实让我亲历了一个个现场,但原始的讲述有闪光的地方,局限也非常大,讲述者只能提供一个侧面的信息,加上心理学的访谈问卷有它自成一体的要求,很难打开故事的脉络,但正是这一点,为我的后期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对人生、人性的看法,对生命、生死的感悟,才得以更松弛更深入地呈现,应该说,是这些丰富而杂乱的非虚构材料,让我有了一次如同在秋天的旷野中奔跑的倾情想象和书写。   《新民周刊》:为什么说,你写这本书是“自我救赎”?   孙惠芬:随着走访一个个自杀家庭,听到这些自杀故事,内心不断会有变化和感触:我们为何而生,向着什么地方去?我们每个人都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地方。在我的童年里,从没有人告诉我人生出来,奔着的方向是死,我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让你往前奔,从屯街奔向小镇,从小镇再往县城,大城市,我们一程程奔着的,是一个个地名涵盖下的虚妄的空间,向这个虚妄的空间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