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发教学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兴发教学策略.doc

兴发教学策略   兴发教学的关键是兴趣和引发学生自学的激情,兴起和引发学生建立强大的意向性。意向性的兴发包括三种: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意向性的兴发;二是同伴之间的意向性的兴发;三是课程或知识本身对意向性的兴发。   教师对学生的意向性的兴发   兴发教学的重点是兴起和引发学生学习的意向性。学生的意向性具体包括学习的兴趣(倾心)、掌控感(自信心)和意志力(决心)。让学生喜欢某件事(倾心)、让学生对完成某件事有足够的把握(信心)、让学生能够持久地投入到做某件事的过程之中(决心或意志力)。   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有强大意向性的人。意向性最直接的意思是意志力,由此也可以把意向性称为意志力。如果说人和人是有差别的,那么,人和人最重要的差别就是意志力。有的人意向性发达,有的人意向性脆弱。   意向性是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也可以把意向性理解为中国的心学传统,心学其实是一种意志哲学。从孟子到王阳明,有一条可贵的心学传统。儒学的正宗也许是心学,可惜心学一度被视为异端。可以将“意向性”视为中国心学的核心主题,甚至可以把中国心学的传统称为“精神现象学”。重视意向性的哲学并不是哲学的全部,并非所有哲人都重视意向性,也因此,不可能让所有老师都承认兴发教学的重要意义,不可能让所有老师都承认意向性的重要性。有些人牢牢地陷入知识教育,那些人不太可能转移到意向性这边来。   如果承认意向性的重要,那么,兴发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建立强大的意志力。所谓发达国家,主要还不是经济的发达,而是精神的发达。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国民的意向性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也不是体力上的差异。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在智力和体力方面可能没有优势,但是,日本人最大的优势是他们的意向性、意志力、意志哲学。意志哲学如果兴发过度,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种族主义;但是,如果一个民族或一个人完全不承认、不重视意志哲学,这个民族或这个人迟早会被别的意志强大的民族或个人压制、压迫。   从这个角度来看,兴发教学强调“意志第一”。如果学校的校长有足够的胆识,他甚至可以不要他的学生学知识,而只需要做两件事:第一,让学生学会过一种意志的生活以及相关的爱的生活或有信念的生活;第二,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外面去运动、劳动、户外活动,在活动中而不是在知识中发展人的意向性。其实,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学校和这样的校长,可惜,目前这样的学校主要还只局限于幼儿园,这样的校长主要还只是幼儿园的园长。好的幼儿园往往只做这两件事,如果做不到这两件事,这个幼儿园就是坏的幼儿园,这个园长就是坏的园长。可惜,中国教育过早地“去幼儿园化”,让孩子过早地离开幼儿园。中国现在终于开始重视幼儿教育了,却又搞偏了方向。有那么多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学数学,开始学识字。三岁的幼儿可以认识两千多个汉字,三岁的孩子就可以解答比较复杂的数学题。各位,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在三岁就认识两千多个汉字。中国教育界经常有类似这样的神童的新闻,这样的新闻曾经上了中央电视台。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神童的成长”都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严重的障碍。如果一个社会过度宣传神童的“神迹”,如果把学知识当作“神童”的唯一标准,那么,过早、过度、片面的知识学习将成为类似癌细胞一样的病毒,它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会给孩子以及社会带来灾难。知识是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力量,而且,每个儿童都先天地具有知识的潜力,但是,如果这种知识的潜力在某个儿童身上过早、过度地被开发、开采,这种知识就会毁掉这个儿童。如果某个儿童的知识潜能过早、过度地被激发和开采,这个儿童原本就是一个“病人”或“病童”,但社会恶毒地称之为“神童”。现代社会已经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病人”。让孩子过早或过度的接受知识教育,虽然可以让他在知识学习方面获得成功,但他将在精神生命的成长道路上遭遇失败甚至惨败。   可见,人的求知欲过早、过度地被激发、开采,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知识的过早或过度发展,将导致情感神经萎缩。人的生命有一个内在的平衡系统,这个平衡系统一旦被打破,原来美好的潜能(比如求知的潜能)就会发生“病变”。历史上不乏终身不婚的哲人或思想家,也有福柯那样的同性恋哲人。这些伟大的哲人或思想家之所以如此特别,也许与他们的父母或老师过早、过度地开发了他们的知识潜能是有关系的。人一旦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生活,他就会进入一种纯粹观念的“先验”生活,他无法容忍世俗的“经验”对他的纯粹观念或先验生活的干扰。我不反对同性恋,相反,我甚至把同性恋视为伟大的“纯粹之恋”。有两种恋堪称纯粹或伟大,一是同性恋,一是暗恋。可是,这两种纯粹或伟大之恋都没有“结果”。人类社会需要容忍某些人去追求某种特殊的爱恋,不必简单地反对或压制那些特别的爱恋。但是,如果整个社会中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