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汽车发展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大众汽车发展2

上海大众汽车发展简史 企管处 启迪会 1上海大众成立背景回顾 ?回顾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一个企业不得不提,那就是已成立30周年的上海大众。作为国内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从项目难产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产量突破1000万辆的瞩目成就,上海大众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 上海大众成立背景:邓小平亲自拍板批示 上海大众的故事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欧美、日本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甚至接近饱和阶段,而国内的轿车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却仍然遥不可及。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同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决策推动背后却显示了老一代汽车人的战略和眼光。 说到与大众的结缘,事实上有点偶然。1978年,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首先准备拜访奔驰公司。当周子健到达德国后,发现大街上的奔驰车型并不多,而是满眼的甲壳虫或者高尔夫。周子健于是向人打听这家公司,随即立刻率领团队前往狼堡(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 在合作初步达成共识后,双方的合作和谈判可谓一波三折。1980年,大众以财务状况不景气为由要求退出项目,并且中止谈判。上海政府建议把项目规模缩小,产量从15万辆减少至2万辆,最终大众同意回到谈判桌上。 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最初的期限定为25年,在6年过程中,光谈判就进行了60多次,其中和大众汽车就谈了29次。 2合作初期过程中的若干故事 ● 背后的故事之德国人的上海安亭初印象 大众希望通过在上海建立一个生产据点,押宝中国市场的未来,以此对抗美国和日本的车企。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那么骨感,中国汽车工业的基础之差让他们始料未及。 1984年大众公司高管来到位于上海市区三十公里外的安亭,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那些落伍的厂房,大脑一片空白,他没想到这块简陋的房屋就是一家汽车制造厂。 ● 背后的故事之博弈中产生的《合资法》 ● 背后的故事之“情定”桑塔纳 一直以来,坊间都有这么一个说法:德国人把一款在欧洲不畅销的车型扔给了上海。可事实并非如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最先考虑的车型不是桑塔纳,而是高尔夫或更高端的奥迪100。然而,它们最终选择了一款在当时看来相对“冷门”的车型——桑塔纳。 在与德国大众谈判引进车型时,中方提出了两条选车型的原则:一必须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要宽。也就是说中国人需要的不是“大奔”,而是一款经济、安全的汽车,并且更容易生产的汽车。 3桑塔纳诞生及国产化的困惑 ● 第一批桑塔纳诞生,工人们深感差距 1983年初,中国首批CKD轿车组装在上海汽车厂装配车间拉开了序幕。一辆车大概有5200个部件。整个总装车间就只有7个工人,他们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就这样开始组装桑塔纳。 为了帮助中国工人尽快掌握造车的技术,大众从德国带来了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向中方人员介绍如何拼装桑塔纳。德国技师的细致、严谨让人惊叹,参与组装的工人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车工业的差距。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 当时的桑塔纳在配置方面比较简单,优异做工和用料以及宽敞的空间才是它的主要卖点。 进入80年代末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政策发展市场经济,汽车工业也被列为国产化的重点项目。从战略的角度看,国产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为了平衡或减少外汇支出,其次是希望达到规模化生产,以此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工业的转型。因此,桑塔纳如何实现国产化受到我国高层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对上海大众来说,轿车制造完全是零基础,尽管与德方有明确的努力目标,但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让双方倍感压力的是,中国政府希望在7年内将桑塔纳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按理说有了政府的支持,桑塔纳的国产化应该没有问题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德国人对国产零部件的高标准让工人们头痛不已,最后朱镕基拍国产化零部件必须坚持德国大众标准,要100%合格,降低0.1%都不行。 在近乎苛刻的条件下,双方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三年多的奋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快速上升。1989年为31%,而到了1990年就超过60%,这让双方都士气大振。到了1991年,桑塔纳的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以及变速箱三大总成都相继实现了国产化。 4首批桑塔纳旅行车推出市场 ● 首批桑塔纳旅行轿车投放市场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桑塔纳已经逐渐成为一款家喻户晓的车型,后来人们都亲切地将早期的桑塔纳称为“普桑”。 视频 从1985年到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桑塔纳需求量逐年加大。在克服国产化的困难后,在1991年,桑塔纳一年的销量就达到了33857辆。

文档评论(0)

55000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