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解文及表技巧
第一讲
【课题】现代文阅读——“解文”及表达技巧的运用
【学习目标】
1、学会现代文高效解文的方法,熟练掌握构建文章骨架的方法。
2、初步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目的。
3、熟练运用解文方法,解析不同类型的文章。
4、掌握表达技巧的运用。
【学习内容】
1、高效解文法
2、表达技巧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 高效解文法
难点:1、理解方法的精神实质
2、熟练灵活的运用方法
【方法点拨】本堂课是重点,请认真做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导入:1.大家平时怎么做阅读题?
2.你认为是做题重要,还是读懂文章更重要?(明确读懂文章更重要)
解文的重要性,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考点不外乎围绕三个方面:文章的内容,主题,以及表现手法。因此不管怎么来说,现代文阅读,都必须要先读懂文章,理清文章脉络,这是能做题,做好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解读把握文章呢?这就要用到我们的方法了。
二、解文
(一)文章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目的
1、按表达方式分
记叙文:写人写事
说明文:给人一科普知识
议论文:树立一个观点
2、中心类型分:
物(托物言志),事(记事),理(说理),情(抒情,借景抒情),人(塑造人物形象)
(二)解文方法
1、用自己的方法,尝试阅读《杜甫草堂寻幽》
杜甫草堂寻幽
熊泽民
成都的杜甫草堂 , 就是杜甫诗中的 江村 。 清江一曲抱村流 , 长夏江村事事幽 , 一 个 幽 字 , 是能看出杜甫当时的心境的。如今 , 我们在这儿还能寻觅到幽吗 ?走进草堂 , 扑面而来的绿 , 绿 , 几乎占据了所有的空间。草堂内好多好多的树 , 树多竹也多 ,这儿的竹子似乎更翠 , 更绿 , 水灵灵的 , 惹人喜爱。溪流、河塘都被染成了绿色 , 仿佛碧玉似的。整个建筑掩映在浓绿之中, 就像被一个硕大的绿盖子罩着似的。从南大门进草堂 , 要走过一段长长的竹树掩映、红墙相夹的花径 , 打这儿经过 ,像探古寻幽似的 , 仿佛在历史的遂道中行进。草堂内建筑和景观颇多 , 五重主体建筑一字儿排列 , 或连或分 , 幽深难测 ,入其内 , 恍入迷宫。整个草堂是由建筑、园林、景点组成的 , 古朴典雅 , 扑朔迷离。掩映在竹树丛中的茅屋景区 ,充满着田野气息 , 与大自然连为一体。与草堂相邻的 草堂寺 , 无疑拓展了草堂的视觉空间 , 是草堂景观的延伸 。草堂还真大, 重重叠叠 , 虚虚 幻幻。草堂内是听不到噪音 , 也听不到喧嚣声的 , 似乎远离城市 , 很静 , 很静 , 静谧得让人神思飞扬 , 仿佛听见杜甫吟诵着他的得意之作。胜景何处是 , 此时堪静幽。置身于此 , 你难道不会有一种静幽幽的感觉吗 ? 杜甫是受人尊敬的 , 在草堂 , 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杜甫一生颠沛流离 , 但无论在何处 , 他总是那样的忧国忧民, 在他的 三吏 三别 里 , 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 清晰可 见 , 惟其如此 , 杜甫才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似高山 , 似沧海。杜甫在草堂只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 , 而作为文化圣堂的草堂是不朽的。杜甫在寓居草堂期间 ,共作诗二百四十余首 ,胸中波澜汇聚于笔底 , 万物风情跃然于纸上。这些诗作与杜甫的全部创作一脉相承 , 互为 呼应。自然 ,杜甫与草堂是连在一起的。而草堂也就成了人们情感所系的地方。自唐末起 , 草堂便一再兴修 , 且规模不断扩大 ,草堂的建筑、设施 , 乃至一草一木 ,都是依据杜诗设 计和营造的 , 颇有 杜诗遗风 。各种版本的杜诗 ,存列于一室 , 林林总总 , 令人炫目。而 满园崎苍楠翠竹 , 又将杜甫烘托得高洁之极。杜甫为历代诗人所推崇 ,他们寄情于草堂 , 写出一篇篇吟咏草堂的诗文。草堂也牵引着历代画坛大师 , 把对杜甫的崇敬化为一幅幅诗韵盎然的墨宝。岁月移, 情无限。是啊 , 一个一生漂泊不定 , 忧国忧民 , 一个一生都在写诗留下瑰丽诗史的人 , 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切源于其诗。 “ 三史” “ 三别” , 何等的切中时弊 , 何等的忧国忧民。 随风潜入在 , 润物细无声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何等的奇思妙语 , 何等的人文关怀。一座诗歌筑起的草堂 ,历经千年而不衰,挺立于巴山蜀水间 , 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 挥之不去。一座诗歌筑起的草堂 ,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经年累月, 游人如织 , 脚步轻轻 , 赞叹声声。胜景何处是 , 此处藏幽情。置身于此 , 你难道不生出一种情幽幽的感觉吗 ? 草堂留后世 , 诗圣著千秋 , 我默诵着朱德题书的匾联 , 在暮色弥漫之时 , 匆匆走出草堂。〈选自《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
几个问题: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
作者是怎么来写的?
2、教师解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