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针灸推拿胆经穴.ppt

  1. 1、本文档共9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治: (1)近治:下肢筋病要穴 “膝为筋之府” 远治:胁肋疼痛,肩痛 (2)“筋”会:舒筋活络、强筋壮骨 “下合”:疏肝利胆是肝胆病的主穴 ,如黄疸、口苦、呕吐。 《甲乙经》: “胁下搘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 “脾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 《大成》: “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类经图翼》: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现代常用于治疗: 坐骨神经痛 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膝关节炎 小儿舞蹈症 11、外丘、光明、阳辅、悬钟 定位: 光明 主治: 1、目疾 2、通乳 悬钟 主治: 近治:下肢疾患 远治:侧头、颈项、胸胁疾 特殊:补髓壮骨,治髓病 应用:预防中风 现代常用于治疗: 颈淋巴结核 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后遗症,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 小儿舞蹈病 ——悬钟是治疗贫血的常用穴,此穴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12、丘墟 定位: 主治: 近治:足踝肿痛、痿痹等。 远治:侧头、耳目、颈项、胸胁疾 特殊:胆经“原” 穴,治胆虚之症。 比较: 丘墟、阳陵泉、胆俞 13、侠溪 定位: 主治: (1) 近治少用。 远治侧头、耳、目、胁肋疾。 (2) 胆经“荥” :泻肝胆之火 主治归纳 (1)头面五官病变:偏头痛,耳鸣,耳聋目痛,咽喉肿痛; (2)热病; (3)神志病:癫痫等; (4)经脉所过部位病变:胸胁痛,下肢外侧中间的疼痛等。 思考题: 1、试比较阳陵泉、悬钟的主治异同。 2、举例说明风池的主治作用和操作要求。 3、比较解表四穴的异同:风池、曲池、 列缺、合谷。 4、写出瞳子髎、丘墟、侠溪的位置。 关于阳陵泉 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历代医家列为要穴,与其主治有关。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阳陵泉穴的心得分述如下: 阳陵泉穴的取法: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 《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 《针灸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灸学》:“坐,屈膝重足……取之。” 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主治范围 (一)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 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 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临床应用  (一) 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