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绪论—第一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第一章

鱼类增养殖学 绪论 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科形成于鱼类增养殖业生产实践。 休闲渔业 核心内涵——“不以商业为目的的捕鱼活动 ” 起源与发展——加勒比海(20世纪60年代),西方(70-80年代),我国(90年代) 定义——台湾江荣吉(1992),农业部(2012) 休闲渔业的资源依托 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形式 旅游、休闲与渔业结合 休闲渔业的社会功能 概念界定——利用渔业相关资源,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旅游要素或休闲行为与渔业元素结合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统称;是可推动渔业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促进渔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产业。 (1)鱼类增养殖业包括: 养殖:港塭、河道、湖泊水库、稻田、池塘、网箱、工业化 增殖:人工放流、移殖驯化、天然水域鱼类栖息环境的保护、自然增殖、合理捕捞 (2)依经营方式和资源投入量分为: 精养(集约化):在较小的水体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养殖密度大、单产高、风险大、收益大,进行全人工投饵、强化管理的养殖方式。如小型池塘、网箱、工业化养鱼等(设施渔业)。 粗养(粗放式):在较大的水体投入较小的人力、物力,养殖密度小、单产低。一般不投饵、不施肥或少量施肥,进行粗放式管理的养殖方式。如水库、湖泊、河道、滩涂、港塭养殖等。 半精养(半集约化):在人力、物力投入和管理强度上介于上二者之间,只进行少量投饵和施肥的养殖方式。如大、中型池塘养殖。 (3)鱼类养殖的主要生产环节: (二)鱼类增养殖学 定义:研究海水、淡水养殖经济鱼类的生物学、鱼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学科。该学科以研究养殖鱼类的生态、生理、发育和生长等生物学特性为基础,以提供适宜的养殖水域和设施为保证,进而研究人工控制条件下,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资源增殖的理论和技术等。 学科基础——生命科学、化学 交叉学科——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鱼类育种学、养殖工程等。 课程结构与学习方法——总论+分论,理论+实践 课程内容 绪论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 第三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苗种培育 第四章 成鱼养殖 第五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第二篇 分论 第六章 鲆鲽类养殖 第七章 东方鲀养殖 第八章 黑鲪养殖 二、发展鱼类增养殖的意义 1、从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看 2、从我国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看 我国发展鱼类增养殖的自然条件优越: 我国海、淡水水域面积广阔;养殖水域气候适宜 我国鱼类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3、从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看 4、从鱼类增养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 5、从世界渔业生产方式与现状看 三、鱼类增养殖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发展历史和现状 国内概况: 公元前1100多年的殷朝末年:已有养鱼记载 公元前460年春秋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养鱼经》(范蠡)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代:养鲤与大水面养鱼盛行 三国时期:稻田养鱼 公元618~907年唐代:禁养鲤,改养青、草、鲢、鳙等 公元960~1279年宋代:张捕野生家鱼苗养殖 公元1368~1644年明代:养鱼业发达,已有海水养鱼记载(港塭),出现高水平养鱼著作《养鱼经》(黄省曾)、《农政全书》(徐光启)、《异鱼赞闰集》(胡世安) 公元1644~1911年清代:进一步发展了港塭养殖 建国后:大发展··· ··· 建国后: 1949~1957年迅速恢复发展阶段 1958~1965年夯实基础、稳定发展阶段: 淡水——家鱼人繁技术,八字精养法,“以养为主养捕并举” 海水——港塭、池塘、网箱 1966~1976年徘徊阶段 1977年至今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产量剧增; 养殖种类增加; 池塘养鱼 内陆水域“三网养鱼”、海水网箱养鱼 工业化养鱼大发展 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与育苗的发展概况: 50年代末——利用天然受精卵或人工受精卵观测海鱼早期发育形态和生态,以天然浮游动物为饵料培育仔鱼。研究了鲻、梭、鲆、鲽、鲷、鲀 、鲬 、黄姑鱼、青鳞鱼、斑鰶 、鲅、带鱼、海马等20种经济鱼类。 60~70年代——工作集中于梭鱼 70年代以后——由植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进行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授精、采卵等,涉及鲷类、鲆鲽类、鲀类、石首鱼类、石斑鱼类、鲈类等。 80年代初——形成了较完整的工厂化育苗系统 90年代以来——育苗技术有较大提高;育苗设施有较大改观;育苗种类增多。 进入21世纪——老品种的产业化已形成相当规模,新品种正在探索;在苗种生产流程的运营方面,出现了以生产环节为单元的社会化分工趋势,如:亲鱼催产、苗种培育、活饵料培养(高密度轮虫、浓缩藻液)、人工配合饲料生产、渔药供应 世界养鱼特点与概况: 养殖产量——80%以上来自池塘粗养或半精养,

文档评论(0)

me545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